趣说屯溪(之八)活态清明上河图

2022-11-16 10:25 来源:徽州文化网

名城屯溪之所以名声在外,最主要的是它拥有一条中外闻名的、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的屯溪老街。这是一段徽州发展的历史,这是一篇徽商徽骆驼的颂歌,这是一曲徽州文化壮美的绝唱。

1.jpg

屯溪老街:“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上,屯溪是由新安江、横江、率水、渐江三江汇聚的一个水埠码头“八家栈”逐渐发展起来的,老街的西端即与老大桥桥头紧连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栈,这里就是老街的发祥地,也是屯溪的发祥地。

屯溪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南宋移都临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时,宋都大兴土木,大量徽州木材和工匠沿新安江被运输和征调到杭州。后来,这些工匠归返家乡后,便模拟宋城的建筑风格建造店铺,所以,这些沿袭宋代风格的建筑被称之为“今日宋城”。

因屯溪地处皖、浙、赣三省结合部,徽州六邑中央,新安江上游率水、横江在这里汇成渐江,“三省通衢、两江交汇”,驿道畅道,舟楫便利,于是成为了皖南山区茶木等物质的交流聚散贸易中心。

伴随着明清徽商的繁盛发展和水运交通的发展,屯溪老街应运而生。元末明初,屯溪率口的大徽商程维宗在这里盖起了47间店房,除部分自营业外,其余作为客栈,招徕客商,囤聚货物,促进了徽州山区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原称之为“八家栈”的屯溪沿江开始形成了“屯溪街”。明弘治《休宁县志》(1491)即记载:“屯溪街。在县东南三十里”。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休宁县志》里的屯溪,“在县东三十里,”,就已经“镇长四里”了。

“屯溪街”跨横江两岸,明嘉靖五年(1526年)隆阜戴广宪等捐建的七孔石桥——屯溪镇海桥将老街相连接。镇海桥,百姓称之为老大桥,如一道长虹飞架横江。桥上,霞标亭高耸,地摊一顺排开,往来客商行人熙熙攘攘,桥下,江面百舟竞发,帆樯如云,形成了“海阳八景”之一的“屯浦归帆”美景。

   2.jpg

屯浦归帆图

据舒甘来汇集的史料:明天启年间,屯溪即已经是“一邑总市,商牙辏集,米船络绎相继”。到清康熙年间,屯溪街进一步繁盛,《休宁县志》中有“屯浦归帆”图,可见三江汇处,船行如梭,帆樯林立,一派繁闹景象。当时吴江学者潘耒游览屯溪,曾慨叹:徽州屯溪“井里俄繁盛,山川更富营”。乾隆三十九年(1774),寓居浙江海宁的徽州海阳藏书家吴骞清明回乡扫墓,就曾这样描述屯溪:“两岸人家益增台榭之胜。是日风色清明,上厅者船中悉载弦管,翠幕纱窗,笙歌嘹亮,数十里往来不绝。临水之家则有凭栏下瞰飘然欲仙者。”吴骞在屯溪街的繁盛景象面前,不禁惊呼:“宋人所作清明上河图,未审视此何如耳?”这恐怕就是屯溪街被称作“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最早的来源吧?清道光间,杭州学者夏之盛游屯溪后也说:“屯溪隆阜间,民生素殷沃”。 清代文人查锡恒曾这样形容屯溪街的热闹与繁华:“村烟起处楼台好,一片波澄万顷秋。”时人记载:太平天国战乱后,徽地经济艰难恢复,“徽属商务聚于屯溪,一冠履之时趋,一袍袴之新样,其自江浙来者,休首承之,次即及歙之西乡。近少妇好效沪装,年长者犹带鬏(头发盘成的结,扬州旧制),此今昔习染之大验也”。屯溪街民俗风情已是很“与时俱进”的了。光绪间徽人戴启文诗云:“皖南巨镇首屯溪,万户居民本富庶。商贾辐辏圜繢盛,茶客年年竞来去。”宣统间,刘汝骥主政徽州,曾说“屯溪、率口、黎阳、阳湖一市,茶之区也。朱明节届,男妇壮幼业此者数以万计。”故而《清史稿》一句话总结:“屯溪,县东南,为茶务都会。盐铺同知驻此。太厦镇巡司。”到民国16年(1928),休邑乡人程僧还这样推介屯溪街:“屯溪,位六邑之中央,商务极盛,商肆林立,人烟稠密,号称皖南第二巨埠”。

五、六百年以来,从江边数幢建筑的“八家栈”到名闻海内外的“茶务都会”,屯溪街孕育了许多徽商的著名商业品牌,走出了不少著名的徽商。

民国末年,在屯溪老街上,百年老店比比皆是。建于明崇祯间的“老翼农”药号,建于清咸丰间的“紫云馆”饭店、“程德馨”酱坊,建于清同治间的“郑景昌”南北杂货店,以及“同德仁”大药房,等等,都因历史的久远而名传四方。还有“曹新盛”、“正路纸站”、“震大布店”、“大同布店”、“益生布店”、“新纪元京货店”、“余福泰”、“同益”、“万隆衣庄”、“胡开文墨店”等字号,在屯溪老街上都鼎鼎大名。屯溪老街街面上,钱庄、典当、银楼、药材、绸布、京广百货、南北货场、盐、糖、日杂、瓷、箔、纸、酒楼、饭店,行业齐全。

到上个世纪20、30年代,屯溪街已有417家店铺,60多个行业,可见屯溪老街的繁华。

 

3.jpg

繁华的屯溪老街,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图片来自网络)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徽州丛山环峙、高台城垒式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安全,成为抗战后方,当时大量的政府机关和难民涌入,使屯溪地区的人口骤增至20多万,屯溪老街一度畸形繁盛。除徽商外,苏商、浙商亦内迁发展,医药、眼镜、照相、鞋革业也开始在老街兴隆,旅社、酒楼生意火热,徽菜、川菜、海菜香飘山城。屯溪老街被世人称之为“小上海”、“小武汉”、“小重庆”。1934年4月,当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和林语堂、全增嘏、潘光旦、叶秋源、吴基、徐成章、金笺甫八人“夜泊屯溪”,都被屯溪老街的繁华和屯溪的美景所震撼,郁达夫写下了《屯溪夜泊记》,并作诗颂赞:“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4.jpg

(图片来自网络)

为招徕顾客,屯溪老街各商号、各店铺在经营中都很有特色,其礼貌待客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客来欢迎进店,敬茶敬烟,客去送到门口,道声“慢走”、“再来”,在一些大的布店尤为周到。店员主动为顾客当参谋,处处为顾客打算,帮顾客选购又好又划算的货物。如果做喜事,顾客进布店办嫁妆,店员会与顾客一起商量,什么料子缩水少,什么料子不褪色,什么料子宜做夏衣,什么料子宜做冬衣,什么料子又便宜又耐穿,什么料子做衣需几尺,等等,给顾客算得如如意意,欢欢喜喜。他们总使顾客把自己看作最内行最信得过的友人,办的货物也确实总是既经济又实惠。

屯溪老街的徽商在经营中始终坚持着徽商诚实守信、以人为本的理念。

屯溪“同德仁”大药房是百年老店,他们在制作“全鹿大补丸”时,很郑重地向社会公告,将梅花鹿披红挂彩,巡游老街,当众屠宰,取鹿茸等分别入药,以示货真价实,诚信不欺。虽也是一种广告,但坚守的是道德底线。在屯溪老街的“胡开文墨店”,其休宁总店制作的“苍佩室墨”是一个优质品牌。有一次,为保这个名牌的声誉,就曾将一批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苍佩室墨”全部集中在休宁城郊的一个池塘中销毁。这个“墨池”的故事至今还在百姓中传扬。

 现在的屯溪老街,其核心地段在镇海桥以东,从街东牌坊算起,向西绵延1.5千米。街道蜿蜒微曲,首尾不相望,街深莫测,街两边众多巷弄,故事多多。是我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老街赭红色石板路面的两侧一色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高昻,饰以徽州特色的砖、木、石雕。屯溪老街徽派建筑虽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遭“朱老五”“刘汝明”等的多次火烧劫难,屡损屡建,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南宋时期的整体风貌,所以,民间又称屯溪老街为“宋街”。 在其核心地段,上、中、下马路(以前称之为“民主路”、“民生路”、“民权路”)横截屯溪老街,把老街和后面的小华山、前面的江水相连接。

除上、中、下马路外,老街两侧“还淳巷”、“德仁巷”、“枫树巷”等18条巷弄,使街道与山水及后街等生活环境相沟通,组成了老街的鱼骨式平面结构形态。

古徽州“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土地珍贵,古民居建筑大多依山傍水,因形就势,相挨相连,聚成一片。屯溪老街是历代集贸交流中心,自古以来,店房铺面也都是沿江一幢连着一幢,“无不起楼之屋”,蜿蜒向两头伸展;加上几乎是清一色木板活动店门、砖木结构的民房,一旦失火,就无法控制,容易“火烧连营”。1929年朱富润(朱老五)率兵入屯,火烧屯溪街,使街上大部分店铺房屋付之一炬。此后,人们在重建店铺时更讲究“封火墙”(即马头墙)之设,特别是辟出上、中、下马路,将老街核心部分分成三大块,这种科学的防火分割和徽派封火墙的建构,形成了屯溪老街独有的徽风徽韵。

踏上老街,徽州风情迎面袭来,整条街道仿佛一幅江南小镇的市井风俗画。繁华的商铺,参差的民楼,晒衣的竹竿,坐在门前择鸡毛菜的主妇,捧着紫砂壶喝茶的店主……生活气息无不荡漾在老街的缝隙里。

6.jpg图片来自网络)

屯溪老街商铺密集紧凑,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许多还保留着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和特色,建筑体量不大,多为单开门,一般为两层,少数三层,且都是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小青瓦敷盖的双坡屋顶,山墙前后长出房檐,店房廊庭前伸开阔;店面门楣上布满徽派木雕;气派轩昂龙飞凤舞的各种店匾开老街另样气象。楼上临街木栏与裙板,也安置有各种花窗,十分典雅;建筑平面有沿街开敝式和内开天井式,临街为可灵活装卸的排门,卸去排门,店堂全部展开,便于营业;内开天井即用天井采光,天井四周房顶的雨雪水均归落天井之中,谓之“四水归堂”,这是经商者图“聚财”之义而产生的。

作为闻名四方的“茶务都会”,屯溪老街是徽州茶商的大本营。从徽州各县齐聚屯溪的109家茶号,大多开在屯溪老街上。屯溪老街是徽州“屯绿”、“黄山毛峰”、“休宁松罗”、“祁红”、“猴魁”等名茶的集中制作销售地。胡开文地球墨、黄山毛峰、祁红,这里产生过好几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当年徽州茶业巨贾吴荣寿的事业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吴荣寿是歙县南乡岔口人。在清末民国间,他来到屯溪,靠一手过硬的制茶本领和诚信灵活的经营作风,在屯溪老街和阳湖等地先后开设了“吴怡和”、“ 吴怡春”、“吴永源”、“华胜”、“公兴”等十几家茶号,制作“抽心珍眉”等“屯绿”品牌名茶。最盛时,吴荣寿茶号年外销“屯绿”两万多担,占外销“屯绿”的半壁江山,是当时徽州最大的外销茶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称其为徽州“茶业大王”。吴荣寿曾任休宁商会会长、徽州茶务总会会长。

上个世纪50年代,著名文学家老舍走进屯溪老街,对这个“茶务都会”流连忘返,深情地写下了《赞屯溪》诗句:“热爱江南鱼米乡,屯溪古镇更情长。小华山下桃花水,况有茶香与墨香。”

每到制茶忙季,各县农村制茶、捡茶的男女临时工大量涌入屯溪老街。为了解决当时“农民工”入城带来的社会问题,屯溪老街的徽商还有设立“屯溪公济局”的慈善之举。清光绪十五年,屯溪老街的茶商罗润三、洪其相、邵以堂等发起“仿善堂成规”, 成立了屯溪公济局,屯溪老街100多家茶商、木商等踊跃捐资。此后,大茶商吴荣寿以及姚毅全等在输捐、管理方面都出了不少力量。新安屯溪公济局经费90%来自茶商。在茶忙季节,新安屯溪公济局给来屯溪的男女茶工送诊送药,还专设“保婴室”,收纳无人抚养的弃婴;设“养疴所”,收纳安身无所的病倒之人。屯溪公济局还有“施棺”义殓、设船义渡等义举。屯溪老街屯溪公济局之设,固然是徽商们对劳动力的一种关注,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社区救济”、社会保障措施的一种尝试。徽商不论在家乡还是在经商所到之地,都坚持“贾而好儒”,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热心奉献。屯溪公济局之设,徽州各姓商贾共同出力,已逐渐淡化了其慈善义举的封建“宗族”色彩,“公济局”有一整套严格的救济规范程序,这里也可见徽商“与时偕行”的脚步。

屯溪老街,是一条繁闹的商业古街,那些深深印在石板街面上的历史足迹,那些深藏在古宅街巷的历史记忆,又使老街成为徽州文化生态最独特的一个立体空间,是徽州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屯溪老街一马路,20世纪50年代有一个古旧书店。当时,店里的绩溪店员余庭光发现,许多卖给造纸厂的纸包里,有大量的徽州原始契约文书。于是,他到处奔波,从造纸厂化纸浆的材料堆里翻找,整麻袋称斤买回了大量徽州文书。他油印了一些徽州文书目录,散布到北京、上海、南京古旧书店,使这些面世的徽州契约文书进入了全国18家收藏机构,得以保存。余光庭和许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使中国“徽州文书”的抢救,成为继“汉晋简帛”、“有字甲骨”、“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国文化的第五大重大发现。

屯溪老街屯绿飘香,徽菜味更浓。小巷口油煎毛豆腐的滋味,让南来北往的游人兴味大增。上个世纪30年代,陈毅率军到徽州,在驻留屯溪老街东头一客栈后,就曾津津有味地品尝过徽州毛豆腐,站在小摊前不肯离开。

屯溪老街1997年就成为国家建设部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保护管理综合试点单位,是最早设立的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经验向全国推广。屯溪老街也成为山城屯溪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最重要文化品牌。

原文《屯溪老街:“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载《百科知识》杂志2011年第11期,2022年4月11日改写于屯溪宝徽堂


徽州文化报料:0559-888-8888   徽州文化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宋代老街,屯溪老街,清明上河图

相关推荐

评论(0)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