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老街--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

2023-10-19 09:12 来源:方利山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道:我们徽州,山水灵秀,气候温和,人民向来安居乐业,真可谓之世外桃源。察看他的背景,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和他相类,这个地方就是瑞士”,被世人公认为“东方瑞士”的徽州,是萦绕在很多人心头的一个世外桃源,一个梦。  

这个世外桃源的徽州,有许多古风古韵的城镇和村落,而座落在新安江上游的屯溪古镇,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屯溪古镇,明清以来,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当数老街,老街一直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石板路逶迤千米,两面店铺依次排列,小青瓦、马头墙、白粉墙、小轩窗,加上小门、大堂、天井、屋与屋之间的深窄小巷,错落别致,热闹繁华,满街溢出的都是古徽风情。

徽韵悠长

皖南古徽州的屯溪老街历史悠久。《广雅》称:“屯为聚也。”据传,三国时,吴国威武中郎将贺齐为征伐新安的“山越”部落,曾屯兵溪上,屯溪或因此而得名。关于屯溪名称由来的另一种说法,是因诸水汇聚而得名。历史上,屯溪就是由渐江(新安江前段)、横江、率水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是今天屯溪老街所在的位置。老街的西端即老大桥,在桥头紧连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栈,这里就是老街的发祥地,也是屯溪的发祥地。

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宋室南迁移都临安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时,宋都大兴土木,大量徽州木材和工匠沿新安江被运输和征调到杭州。后来,这些工匠归返家乡后,便模拟宋城的建筑风格结合徽州特色建造店铺;所以,这些沿袭宋代风格的建筑又被称为“今日宋城”。

因地处皖、浙、赣三省结合部,新安江上游率水、横江在这里汇成渐江,“三省通衢、两江交汇”,驿道畅道,舟楫便利,成为皖南山区的物质交流贸易中心。

伴随着徽商的兴盛和水运交通的发展,屯溪老街不断趋向综合型的商业街演进。

元末明初,屯溪率口的大徽商程维宗在屯溪老街盖起47间店房,除部分自营业外,其余作为客栈,招徕客商,囤聚货物,促进了徽州山区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原称之为“八家栈”的屯溪沿江开始形成了“屯溪街”。关于这条“屯溪街”,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休宁县志》记载:“在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

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街道从八家栈逐年向两端延伸,形成老街。清代文人查锡恒曾这样形容屯溪街的热闹与繁华:“村烟起处楼台好,一片波澄万顷秋。”民国初年,屯溪老街已有“沪杭大商埠会”。

“屯溪街”跨横江两岸,由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的七孔石桥——镇海桥相连接。镇海桥,俗称老大桥,如一道长虹飞架横江;桥上,往来客商行人熙熙攘攘;桥下,江面百舟竞发,帆樯片片,形成了休宁“海阳八景”之一的“屯浦归帆”美景

徽派古建

历经岁月的洗礼,屯溪老街有了一种源远流长的沧桑美。

现在的屯溪老街,其核心地段在镇海桥以东,从街东牌坊算起,向西绵延1.5千米。街道蜿蜒微曲,首尾不相望,街深莫测,是我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赭红色石板路面的两侧则是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高昻,饰以徽州特色的砖、木、石雕。屯溪老街徽派建筑虽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屡损屡建,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南宋时期的整体风貌,所以,民间又称屯溪老街为“宋街”。 在其核心地段,上、中、下马路(以前称之为“民主路”、“民生路”、“民权路”)横截屯溪老街,把老街和后面的小华山、前面的渐江水相连接。

除上、中、下马路外,在老街的两侧有“还淳巷”、“德仁巷”、“枫树巷”等18条巷弄,使街道与山水及河街、后街等生活环境相沟通,组成了老街的鱼骨式平面结构形态。

古徽州“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土地珍贵,古民居建筑大多依山傍水,因形就势,相挨相连,聚成一片。屯溪老街是历代集贸交流中心,自古以来,店房铺面也都是沿江一幢连着一幢,“无不起楼之屋”,蜿蜒向两头伸展;加上几乎是清一色木板活动店门、砖木结构的民房,一旦失火,就无法控制,容易“火烧连营”。历史上,屯溪老街曾遭受过几次“祝融”之灾。特别是1929年朱富润(朱老五)农民军进入屯溪之后,被无信富商惹怒,愤而火烧屯溪街,使街上大部分店铺房屋付之一炬。此后,人们在重建店铺时更讲究“封火墙”(即马头墙)之设,特别是辟出上、中、下马路,将老街核心部分分成三大块,这种科学的防火分割和徽派封火墙的建构,形成了屯溪老街独有的徽风徽韵。

踏上老街,徽州风情迎面袭来,整条街道仿佛一幅江南小镇的市井风俗画。商铺的繁华,参差的店屋,古雅的店匾,藏青的茶幌,晾衣的竹竿,坐在门前择鸡毛菜的主妇,捧着紫砂壶喝茶的店主……生活气息洋溢荡漾在老街的缝隙里。

老街商铺密集紧凑,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大多保留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和特色,建筑体量不大,多为单开门,一般为两层,少数三层,且都是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小青瓦敷盖的双坡屋顶,山墙前后长出房檐,店房廊庭前伸开阔;店面门楣上装饰徽派木雕砖雕;楼上临街木栏与裙板,多安置有各种花窗,十分典雅;建筑平面有沿街开敝式和内开天井式,即临街为可灵活装卸的排门,卸去排门,店堂全部展开,便于营业;内开天井即用天井采光,天井四周房顶的雨雪水均归落天中,谓之“四水归堂”,是承袭徽州民居“天人合一”建筑理念,兼图“聚财”之义的体现

徽商故里

倘徉老街,不由会让人想起“无徽不成镇”这句老话。屯溪老街的形成过程,就是徽商发展繁盛的历史。

历史上,徽州商人素以“徽骆驼”精于生意“徽行天下”而著称。徽商起于东晋,衰退于晚清,在中国商业舞台上活跃千数百年。明清之际的三百多年,则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当时,称为“徽帮”的徽州巨商大贾,以“商界祭酒”的地位雄踞江南,全国大部分盐业市场几为其操纵,长江中下游金融业亦多受其控制。“徽商”与同一时期的“晋商”并称为我国的两大商业壁垒,旧时有“北晋商,南徽帮”之说。乾隆六下江南,徽商承担“接驾”, 皇帝召见的八大巨商中就有一半是徽商。而今在老街,还能看到旧时徽商繁荣时期的遗风遗韵,读老街,就是在翻一本徽商的史书。

500多年来,从江边数幢建筑的“八家栈”发展到名闻海内外的“茶务都会”,这里孕育了许多徽商的著名商业品牌,走出了不少著名的徽商。

民国末年,在屯溪老街上,百年老店比比皆是。建于明崇祯间的“老翼农”药号,建于清咸丰间的“紫云馆”饭店、“程德馨”酱坊,建于清同治间的“郑景昌”南北杂货店,以及“同德仁”大药房,等等,都因历史的久远、经营的特色而名传四方。还有“曹新盛”、“正路纸站”、“震大布店”、“大同布店”、“益生布店”、“新纪元京货店”、“余福泰”、“同益”、“万隆衣庄”、“胡开文墨店”等字号,在屯溪老街上也都鼎鼎大名。屯溪老街街面上,钱庄、典当、银楼、药材、绸布、京广百货、南北货场、盐、糖、日杂、瓷、箔、纸、酒楼、饭店,行业齐全。

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屯溪417家店铺,六十多个行业,大多集中在屯溪老街,可见屯溪老街的繁华。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徽州丛山环峙、高台城垒式的地理自然环境,相对封闭安全,当时大量的政府机关和难民涌入,使屯溪地区的人口骤增至二十多万,屯溪老街一度畸形繁盛。除徽商外,苏商、浙商等亦内迁发展,医药、眼镜、照相、鞋革业也开始在老街兴隆,旅社、酒楼生意火热,徽菜、川菜、海菜香飘山城,八方贩夫、三教九流,争相云集。屯溪老街被世人称之为“小上海”、“小重庆”、“小武汉”。19344月,当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和林语堂等人“夜泊屯溪”,被屯溪老街的繁华和屯溪的美景所感染,写下了《屯溪夜泊记》,还作诗赞道:“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为招徕顾客,屯溪老街各商号、各店铺发扬徽商传统,在经营中都很有特色,其礼貌待客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客来欢迎进店,敬茶敬烟;客去送到门口,道声“慢走”、“再来”,在一些大的布店尤为周到:店员主动为顾客当参谋,处处为顾客打算,帮顾客选购又好又划算的货物。如果做喜事,顾客进布店办嫁妆,店员会与顾客一起商量,什么料子缩水少,什么料子不褪色,什么料子宜做夏衣,什么料子宜做冬衣,什么料子又便宜又耐穿,什么料子做衣需几尺,等等,给顾客算得如如意意,欢欢喜喜。他们总努力使顾客把自己看作最内行最信得过的朋友,办的货物也确实总是既经济又实惠。

屯溪老街的徽商在经营中始终坚持着徽商诚实守信、以人为本的理念。象屯溪“同德仁”大药房是百年老店,他们在制作“全鹿大补丸”时,总要很郑重地向社会公告,并将梅花鹿披红挂彩,巡游老街,当众屠宰,取鹿茸等分别入药,以示货真价实,诚信不欺。这虽也是一种广告方式,但坚守的是商业道德底线。在屯溪老街的“胡开文墨店”,其休宁总店制作的“苍佩室墨”是一个优质品牌。有一次,为保这个名牌的声誉,就曾将一批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苍佩室墨”全部集中在休宁城郊的一个池塘中销毁。“墨池”遗迹年年月月向世人宣示着徽商的诚信。这个“墨池”的故事也至今还在百姓中传扬。

 

 

(下篇)

徽茶馨香

作为闻名四方的“茶务都会”,屯溪老街是徽州茶商的大本营。从徽州各县齐聚屯溪的109家茶号,大多开在屯溪老街上。屯溪老街是徽州“屯绿”、“黄山毛峰”、“休宁松罗”、“祁红”、“猴魁”等名茶的集中制作和销售地,当年徽州茶业巨贾吴荣寿的事业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吴荣寿是歙县南乡岔口人。在清末民国间,他来到屯溪,靠一手过硬的制茶本领和诚信灵活的经营作风,在屯溪老街和阳湖等地先后开设了“吴怡和”、“ 吴怡春”、“吴永源”、“华胜”、“公兴”等十几家茶号,制作“抽心珍眉”等“屯绿”品牌名茶。最盛时,吴荣寿茶号年外销“屯绿”两万多担,占外销“屯绿”的半壁江山,是当时徽州最大的外销茶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称其为徽州“茶业大王”。吴荣寿曾任休宁商会会长、徽州茶务总会会长。

多少年来,徽州名茶从屯溪老街边的巷子码头上船,沿新安江走向全国,走向海外。当年,欧洲的士绅们都把喝“屯绿”当成一种高雅的享受,朋友相聚,在隆重的场合,总要说:哈罗!来一杯“屯溪”!“屯溪”、“屯绿”、“中国茶”,那是美好的、高雅的、尊贵的象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文学家老舍走进屯溪老街,对这个“茶务都会”流连忘返,诗兴大发,深情地写下了《赞屯溪》诗句:“热爱江南鱼米乡,屯溪古镇更情长。小华山下桃花水,况有茶香与墨香。”

以屯溪老街为中心的屯溪,是明清以来徽州最大的“屯绿”制作和销售之地,民谣这样唱道:“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号门,神怡忘故乡。”每到制茶忙季,各县农村制茶、捡茶的男女临时工大量涌入屯溪老街。为了解决当时“农民工”入城带来的社会问题,屯溪老街的徽商还有设立“屯溪公济局”的慈善创举。清光绪十五年,屯溪老街的茶商罗润三、洪其相、邵以堂等发起,“仿善堂成规”, 成立了屯溪公济局,屯溪老街100多家茶商、木商等踊跃捐资。此后,大茶商吴荣寿以及姚毅全等在输捐、管理方面都出了不少力量。新安屯溪公济局经费90%来自茶商。在茶忙季节,新安屯溪公济局给来屯溪的男女茶工送诊送药,还专设“保婴室”,收纳无人抚养的弃婴;设“养疴所”,收纳安身无所的病倒之人。屯溪公济局还有“施棺”义殓、设船义渡等义举。屯溪老街屯溪公济局之设,固然是徽商们对劳动力的一种关注,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社区救济”、社会保障措施的一种有时代意义的新探索、新尝试。徽商不论在家乡还是在经商所到之地,都坚持“贾而好儒”,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热心奉献。而屯溪公济局之设,徽州各姓商贾跨宗族而共同出力,已逐渐淡化了其慈善义举的封建“宗族”色彩,“公济局”有一整套严格的救济规范程序,也体现了商业日趋近代的新意义。

徽州名片

屯溪老街,是一条繁闹的商业古街,那些深深印在石板街面上的历史足迹,那些深藏在古宅街巷的历史记忆,又使老街成为徽州文化生态最独特的一个立体空间,是徽州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文星璀璨照屯溪。”这是《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先生留赠屯溪的诗句。“文星”指的是屯溪历史上的两位世界文化名人:一位是被日本誉为“算神”的明代珠算家、发明家程大位,世界上第一只卷尺的雏型就诞生在他手中;另一位是清中叶大思想家、皖派朴学大师戴震。

在屯溪老街有一个戴震纪念馆,这是因为这位我国杰出的思想家、大学者,和屯溪老街有着很深的渊源。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屯溪)人,是徽州继新安朱熹夫子之后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启蒙先驱,也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学识渊博,对于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深刻的研究,精通音韵、文字、训诂学,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戴震少年时,据说常随一位民间的“卖姜老人”到屯溪老街,在卖姜途中,接触社会,开始学习天文算学知识。在老街东头,传说以前还有戴震为“卖姜老人”立碑的古墓遗址。在老街附近珠塘观音庙遗址旁边,至今还有据说是戴震亲自设计的珠塘坝遗存。

戴震故居在离屯溪老街两里地的隆阜村三门里,老房子已在清代道光年间毁于兵火。民国间,黄炎培瞻仰戴震故居遗址,曾题词“戴东原先生读书处”, 故居遗址现为戴震小学校址。村中正街的“戴震藏书楼”叫“摇碧楼”,是1924年戴氏族裔为纪念戴震诞辰两百年而设的“隆阜戴氏私立东原图书馆”。这是一幢清代民居建筑,槛临横江,面对江中桃花岛,近观江水粼粼,远看青山如黛,是一个极好的读书之处,陈学昭在《工作着是美丽的》名著中有生动的描述。以前馆内有戴震塑像,并藏有戴震手稿、乾隆手稿、戴震用过的红木桌子和参与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古今图书集成》等文物。馆中的20多部戴震著作,均为民国时期版本,这也是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一些戴震著作。四壁还悬挂有楚图南、周谷成、王力等当代大师们题写的诗词和楹联。厅堂正面壁上额枋,悬挂有端木蕻良撰书的“盖代大师”漆匾。

至于离老街东头不远的屯溪柏树街上,则有明代在珠算上有突出贡献的程大位的故居。

程大位故居位于屯溪前园村,始建于明代,典型徽派建筑,距今已490年历史。故居楼内陈列有程大位塑像、著作等。程大位自幼喜欢数学,在大江南北商游多年,40岁以后回乡,潜心研究20余年,于公元1598年写成了巨著《算法统宗》,是中国珠算的创新性总结,推进了中国珠算的普及,标志着中国算法从筹算到珠算这一转变的完成,从此珠算成为我国主要的计算工具。珠算作为中国的一大优秀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的“计算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程大位可以称得上是400年前的比尔·盖茨。

程大位故居为两层三开间,东西厢房列两边,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前堂为客厅,挂有程大位画像和六角宫灯,程大位故居匾额为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所题。两厢为程大位及家人住房。楼上大厅内陈列有古今中外各式算盘、程大位著作、程氏宗谱及各种珠算资料、图片。在众多展品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形状各异的算盘,大者有81档,1.75长,小者如戒指算盘,仅2厘米长,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故居西侧为宾园,程大位号宾梁,故名。园内回廊小泾,花草山石,景致幽雅。

在程大位故居旁还有著名的明代徽派古民居代表作“程氏三宅”,不论是房屋古老的历史,还是它华美绝伦的雕刻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是目前国内所罕见的,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专家傅喜年教授誉为“明代民居之瑰宝”。我国著名古建专家单士元、郑孝燮考察程氏三宅后欣喜地留下了“国之瑰宝”的题词。

  程氏三宅的6号、7号楼相连,28号楼居东。三座楼结构相似,但各有其特点。6号楼建于元末明初,距现在有600多年,明代房主是唐伯虎的主考官礼部右侍郎程敏政的族家。古宅以砖雕见长,门罩上也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砖雕“双凤戏牡丹”,它采用高浮雕手法,画面清晰异常,一凤一凰,一雌一雄,形态各异。前面院墙呈圆弧状,这在徽派建筑里是很少见的。古宅东边厢房内还完整保存着明朝的墙纸。7号楼木雕精美,寓意深刻。“瓶插莲叶”意即“平安是福”,喜鹊站在枝头意为“喜上眉梢”,《山海经》里的故事也在木雕中得到表现,“太平宝象”、“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鹿回头”等等……木雕中最为精致的是如意形状的鹅颈轩(具有转移和承载重量的功能),六面镂雕,赋予木头以鲜活的生命。28号楼是官商宅第,门罩独特,工匠用麻石凿成四柱三门门楼,它的石雕保存得最为完好,牌楼式的门楼下,石雕“凤戏牡丹图”栩栩如生,“双狮滚绣球”上的双狮肌肉饱满,绣球镂空,为徽州石雕的代表,绣球上缨穗飘飞,活灵活现。还有一点幸运的是,这程氏三宅的明代房产契约至今还保存完好。

说到徽州契约文书的保存,屯溪老街亦“功莫大焉”。在屯溪老街一马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有一个古旧书店。当时,店里的绩溪店员余光庭在收购旧书时发现,在许多卖给造纸厂的纸包里,竟有大量的徽州原始契约文书。于是,他到处奔波,从造纸厂化纸浆的材料堆里翻找,整麻袋整麻袋称斤买回了大量徽州文书。他先后油印了一些徽州文书目录,散布到北京、上海、南京古旧书店,此事还引起了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的关注。使这些面世的十多万件徽州契约文书进入了全国18家收藏机构,得以保存。余光庭和许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使“徽州文书”的抢救,成为当时继“汉晋简帛”、“有字甲骨”、“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国文化的第五大重大发现。

屯溪老街屯绿十里香,徽菜味更浓。小巷口油煎毛豆腐的滋味,让南来北往的游人兴味大增。20世纪30年代,陈毅率军到徽州,他在驻留屯溪老街东头一客栈后,就曾津津有味地品尝过徽州毛豆腐,为这徽州特色留连忘返,站在小摊前不肯离开。

屯溪老街而今位列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已成为人们了解徽州、了解徽州文化的名片。

老街虽不很长,但当你悠闲走过时,若恰逢暮色来临,落日余辉把这三江口映照得绚丽多彩,那江面上浮金摇银,看三江水在此聚合不逝东流而去,洗尽了古镇千年的铅华,粼粼碧波泛着的是那幽幽的古韵。

在老街东端的出口处,有新建的门楼式牌坊一座,正对铭刻有《屯溪老街志》的影壁,老街的门楼像是隔开了外界的喧嚣,将门里门外分成两个世界。门外是屯溪的现代商业街区,暮色里已是灯红酒绿、闪闪烁烁。转身回望,在这苍茫的暮色里,于那晚霞的夕照中,老街就像是一位人情练达的老人,于这灯红酒绿的闹市中心平气和地浅吟低唱过往的歌谣,令人感怀,也令人牵情。      

 11年元月初稿,8月二稿

 

(此文写作撷取了陈安生、方光禄等徽州学专家相关文章史料,特此致谢。)


徽州文化报料:0559-888-8888   徽州文化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黄山老街,屯溪老街,老街,清明上河图

相关推荐

评论(0)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