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空间 守住真魂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推进中的思考
2022-11-16 08:33 来源:徽州文化网
由于比较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比较特殊的社会历史变迁情况、比较深刻的程朱理学影响和比较丰厚的徽商经济基础,崛起于宋、在明清时期“区域总体全面发展”出现历史辉煌的徽州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特定时段的典型代表,受到海内外学术文化界和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徽州文化研究和弘扬的热潮方兴未艾,中国徽州学和名扬中外的中国敦煌学、中国藏学比肩,开始成为重要的学术潮流。在中外人们日益注目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被重新评估,“国学”复兴昌隆之际,徽州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让世人瞩目。徽州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也就更加受到重视。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特别指示: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徽州文化要发扬光大。(1)2007年温家宝总理曾对徽州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问题连续两次作出重要批示,(2)突显了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徽州文化生态整体保护问题的特别关心。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需在全国设立十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对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保护。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全国第二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2008年正式由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标志着徽州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被列入国家战略,徽州文化生态的保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两年多来,分成黄山市、绩溪县和婺源县三块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地方当政者和相关职能部门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推进,分别有自己的思路和推进举措,在对徽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攻坚,取得了一些经验,有不少成果。但是,由于徽州文化生态整体保护是一个全新的工作,“保护实验区”建设的许多难题尚未破解,至今连一个“保护实验区”的总体规划也未能出台。两年多来,人们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推进状况仍然是喜忧参半,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推进”中认真思考。只有思想上形成共识,“保护实验区”建设才有可能顺利推进。否则,这种“推进”将仍是举步维艰,不要说争权拿掉“实验”两字,正式跻身十大保护区行列,就是保住“实验区”牌子都不容易,甚至还面临着“保护实验区”被摘牌之虞。
“退城入园”正引人关注
在学术文化界,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其实就是一种“空间”保护这一点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保护文化生态,是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由一物、单体的保护进到多物、整体的保护;由物态文物的保护发展到对与这些文物相关的各类非物态文化遗产的保护;由单一的馆藏一类保护方式发展到馆藏、修复、复活、生产开发等等多种保护方式并举的保育。文化生态保护,关注点和保护的主体,是濒临消亡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着意于其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空间的保育,特别关注各类文化“物种”生存的状况和条件。因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其实就是要努力保护徽州自然生态、徽州经济生态、徽州社会生态、徽州人文生态这一四维整体空间。要保护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首先就要特别关注这些徽州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赖以生存、安身立命的自然生态空间状况,不仅要保护好遍布徽州域内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徽州古村落,而且要保护好黄山白岳名山秀水,甚至整个徽州的阳光、水和空气。
最近有一条消息引人关注:(3) 处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主体的黄山市,推出了市域工业发展的调整举措,提出在“城市规划地域”范围内,今年不准上工业项目;所有新设工业项目一律进入划定的工业园区;凡建在城市规划域内的工业企业,2010年前“退城入园”;凡建在城市规划域外散处城乡的工业企业,2015年前搬入园区。这一举措,试图破解在徽州地域发展旅游和做强工业两者之间的矛盾,目标是不上污染型工业项目;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集中;引导同类和相关产业向工业园区内功能专区集中。市当政者已越来越重视徽州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对工业生产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让人欣慰。
国家之所以把整个徽州地域包括绩溪、婺源列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不仅是因为徽州文化物质现存和非物质遗产异常丰富、相对保存完整、原始风貌尚存,而且也是看重徽州之地徽州文化所安身立命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胜,相对完好,形成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最佳空间。多年来,由于政绩考核一味片面追求地域GDP的增长,没有“区别对待”的思维,对徽州地域走什么样发展道路的问题一直混混糊糊,加上错误“政绩”观的影响,一些地方当政者身不由己,热衷“无工不富”,走西方传统工业发展的老路,在绿水青山的徽州城乡,许多污染型工业企业在抬高GDP的同时,也在肆无忌惮地污染毒化着徽州的生态环境。历来是徽州腹地中心、美丽富庶的岩寺城边稻田绿野,建起了规模庞大的化工中心,各种企业厂房林立。虽然其治污减排年年有所进步,但整个岩寺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却仍是日益恶化,溪河污染,空气难闻,热线投诉,时有发生,百姓反应强烈。现在根据市里的规定,永佳化工集团总部正从岩寺中心城区搬入新建的“循环经济园区聚酯园”,原来占用的60余亩城区土地将用于发展金融、贸易等服务型业态。目前,在黄山市这类以前建在人居城区有不同程度污染的市、县工业企业,还有近200家。占地4000多亩,大多在城区的黄金地段。对于这种“退城入园”,市里的目的是还市民和游客“兰天、碧水、绿地、宁静”,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民众在赞同之余,也还心存疑虑:徽州之地,蒙老天爷的特别厚赐,黄山、白岳自然风光奇绝美景名闻天下,新安江山水画廊不亚于漓江风光,尤其是得老祖宗的厚赐,遍布绿水青山之间的徽州古村落被世人称之为“中国画里的乡村”、“中国最美的乡村”,整个徽州地域由于山水秀美,人文馥郁,历来是“东南邹鲁”“仪礼之邦”徽州文化生态培育较好的地方,是世人艳羡的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物质和精神家园,既是一个儒学圣地,又是一个天然大氧吧,徽州之域整体都是一个需要特别着意拒绝各种环境污染的地方。在这样一个特定地域,思考和筹划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八十多年前陶行知夫子就已启示我们:只有一个地方和我们相似,那就是瑞士,要走瑞士那样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徽州的现代化发展,当然并不一概排斥上工业企业,“谈工色变”固然并不科学,但是多年来我们在“无工不富”、“强工富县”、“招商引资”、GDP硬指标的指挥棒下,眼睛只盯着“发财致富”,只顾着短期“政绩”,徽州青山绿水间已布满各种工业企业、“工业园、开发区”,这其中,有不少是发达地区早已避之唯恐不及、充满剧毒、对环境严重污染的垃圾工业。民谚诅咒:“工业一个屁,毒倒一大批,万恶的GDP!”个别无良老板,他工厂的臭水管道就藏在草丛中,检查组来时不排污,人走了就排污;白天小排污,夜里大排污;明处小排污,暗沟里大排污。岩寺一带多年来人们对空气质量日益恶化的投诉,绩溪县城百姓今年4月以来对难闻气体排放源的声讨,婺源紫阳镇百姓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强烈呼吁,都是对这种片面追求GDP,破坏徽州生态环境做法的否定。现在,黄山市决定大力“退城入园”,这样的好举措,关键还在有关方面的落实程度,更在于各种污染型工业企业必须把节能、减排、防污真正当作大事来认真做。如果不在治污这一根本上下大功夫,“退城入园”,会不会变“遍地污染”为“集中污染”?人们需要“城在青山绿水中,人在鸟语花香中”的最佳宜居环境,这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基础。要什么样的发展,要什么样的工业,必须从徽州的实际出发。2008年,曾两度主政徽州的老领导魏心一同志就说:古来就是徽州生态最美的富庶粮仓的岩寺,已经成为厂房林立的化工中心,如果再在屯溪城西齐云大道两旁,又建起一片污染型工业基地,那就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非遗保护”仍任重道远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其主体任务是依托徽州绝佳的自然生态环境,以相对集中和相对完整的徽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古村落、徽州古建筑等等)为载体,努力发掘、整理、保育、复活各类徽州非物质活态文化遗产,大力保护徽州“非遗”项目。两年多来,“保护实验区”域内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徽州文化“非遗”项目的保护、利用上做了许多实事,抢救了大量徽州活态文化遗产,开展了徽州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建立了四级“非遗”保护名录,设立了一批“非遗”传承基地,确立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出版了《徽州记忆》等“非遗”保护图书,这些都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工作。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徽州文化“非遗”项目的发掘、整理、保护、利用方面,仍然是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文化生态的保护,对各类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调研和发掘,对各类民间传统民俗、民间传统艺术的发现和整理,保护其活态传承是核心内容。千百年来流传在徽州民间的手工传统技艺,至今仍有许多特色珍宝,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人的故去,面临消亡灭绝的危险。国庆十周年曾经在天安门表演的闻名全国的“屯溪架子焰火”手工传统绝技,随着80多岁老师傅的故去而工艺失传;富有创新的“屯溪螺钿镶嵌漆器”传统工艺也早已湮没不闻;现在屯溪仅有的一家漆器工厂,目标在于市场经济中追逐利润,和工艺传承基本不沾边;“屯溪竹编”传统技艺同样传承乏人。黟县源头村麻布手工纺织传统技艺基本已看不到运作活态;歙县庄坑村棉纸手工制作工艺也差不多已失传。至于万安罗盘手工制作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徽墨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做成新的旅游工艺品产业,也仍有许多难题亟待破解。徽州三雕传统工艺,如何在生产性保护中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不至沦为失去自我真魂的机制商品,也还有许多课题需要探索和研究。
在徽州传统特色民俗的文脉续接、文魂复活方面,也需要各方面有眼力识力,不懈努力,保护抢救。象千百年来深深植根于徽州民间百姓中的遍及徽州各邑甚至更广地域的“汪王祭”特色民俗,早已经从一种地方神崇拜活动发展为徽州民间最浩大的文艺、体育、娱乐活动,品种繁多,文化内涵丰富,像“屯溪黎阳汪公庙会跑马磨豆腐”、绩溪“正月十八花朝会赛琼碗”、祁门、黟县“游太阳开天门”等等,徽州民间千百年来“嬉汪公菩萨”,可不仅仅是带有点封建迷信味儿的祖先祭祀活动,徽州先民在这一特色民俗的长期演进过程中,在一个“嬉”字上做足了文章,他们把汪华这位“太阳菩萨”“嬉”成了万众欢腾的民间狂欢节,嬉出了文化,嬉出了“品味”, 嬉出了特色。那些灯彩纸扎传统工艺、徽菜传统技艺、徽剧传统艺术、得胜鼓、赛龙船、抬阁、地戏等等,全在这一“嬉”的过程中得到了培育、发展。隋唐之际歙州汪华“保境安民”,对地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对唐王朝的统一有大贡献,是徽州文化第一历史伟人。从徽州传到贵州屯堡的“抬汪公”民俗活动已作为特色“非遗”在中国第七届民间艺术节上拿了山花奖金奖。徽州“抬汪公”、“嬉菩萨”的“汪王祭”民俗,更应该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这一保护,具有徽州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重大价值。今年春节,歙县北乡丰瑞里村民自发延续古老的“汪王祭”民俗,“抬汪公”嬉菩萨,在村里巡游,而有的领导还害怕是“封建迷信复活”提请注意,对这一在徽州民间唯一尚活着的“汪王祭”民俗生态心存戒惧,真叫人哭笑不得。但愿将于农历六月六复活的歙县丰瑞里“汪公看稻安苗节”民俗,能得到各方面的积极关注,使徽州“汪王祭”特色民俗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有一席生存之地。现在屯溪的“黎阳老街”已经荡平,为“黄山柏景雅居”房地产开发让路,而“黎阳老街”上的“汪公庙遗存”,曾是黎阳汪公庙会“跑马磨豆腐”特色民俗的主要生存空间。为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不至于使“汪王祭”这样的重要“非遗”成为无处安身的孤魂野鬼,我们的开发者能不能手下留情?当各种房地产开发商纷纷相中徽州大好山水,开着隆隆的推土机在徽州大地上建“元首行宫”、“中欧街”、“国际中心”、“至尊洋式别墅”、“纳尼亚小镇”之类,竞相圈地、建房、赚钱,高潮不断的时候,人们有理由担忧: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所要保护的徽州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完整空间,在“控制区”、“绝对控制区”至今尚不确定的“大开发”中,会不会变成徽派风貌全失、特色暗淡、不伦不类、光怪陆离的一个伤心地?
着力保护徽州各类民间传统艺术,象徽州版画、徽州新安画派等等特色徽州特色“非遗”项目,也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申报“非遗“项目以后,最要紧的还在于对这些项目作扎扎实实的挽救、发掘、整理,将艺术特色原汁原味地倡扬发挥,项目传承人的发现、保护和培育,在新时期项目的复活和发展。徽州建筑墙壁传统彩绘艺术,是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三绝(砖、木、石雕)之外的又一绝,这种徽建墙壁彩绘,遍见于徽州古村落祠堂、民居、亭榭的墙壁、门罩、窗罩,在古歙、古黟、绩溪、祁门、婺源、休宁乡村目前仍有大量现存,这些徽建墙壁彩绘,有的是大师级艺术家们的墨宝(像歙县冷水铺圣僧庵内黄宾虹祖上黄柱的高水平水墨画,歙县王村小溪寺庙内明代丁云鹏所绘的二十多幅佛像图等等),更多的是历代徽州民间史籍无载的绘画大师、艺术高手、建筑匠师留下的丹青妙笔,真正的徽州草根艺术。这些徽建墙壁彩绘,不论是人物故事还是花纹图案,许多作品不但艺术性高,而且中华传统文化和徽州地域文化蕴涵极深,极具学术史料研究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徽州墙壁彩绘用料亦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其彩绘艺术技巧也和一般绘画不同,徽州墙壁彩绘艺术是一项人们至今还关注不多、仍缺乏认真发现、发掘、整理、研究,仍缺乏有效保护措施,仍缺乏对其传承人的保护培育的重要“非遗”。虽也有黟县等地有关部门开始作保护努力,也已列为省级“非遗”项目,但要真正把这一徽州地域的“敦煌彩绘艺术”保护、利用好,还有许多紧迫的抢救性工作要做。
古建挪移应慎之又慎
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域内,以徽州古村落中大量徽派古建筑(徽州古祠堂、徽州古民居、徽州古牌坊、徽州古亭、古桥等等)为代表的徽州物质文化遗产,是徽州文化生态空间的主要物态现存,构成徽州各类活态“非遗”安身立命的人文生态环境,这些徽州古民居一类徽州物质文化遗产,和所处的山川自然地理环境和融共生、和谐相处、和美相兼,徽州古村落中古民居等等徽派古建筑和所在的山川田野自然地理环境有机组构,镌刻着厚重的徽州社会历史,透露着深邃的徽州记忆,体现了丰富的徽州传统风水理念,承载着生动的徽州民俗风情信息,提供了各类徽州“非遗”项目生存、延续的舞台,顽强地续接文脉,游走着徽州文化的真魂。
二十多年来,随着徽州文化的声名大振,走向全国和世界,研究者看到了徽州古民居一类徽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见证价值,旅游开发者看到了它们的认知旅游价值,而无良文物贩子和个别老板也看到了它们带来的文物增值的发财商机,于是大量的徽州古建筑:徽州古民居、徽州古祠堂、徽州古牌坊等等,被用各种名目,从徽州一府六县山村一幢幢、一座座拆卸运走,流向徽州域外;大量的徽州古建砖、木、石雕构件,也在疯狂的“收购”、盗卖、偷、抢风潮中源源不断地从徽州山乡被挖走,这是近年徽州域内徽州文化的又一次空前浩劫。这些被从徽州挪移的徽州物质文化遗产,或成了霓虹闪烁大都市里孤零零的“文物”,或成了富人深藏的古董,或成了古玩店里待价而沽的商品。这种徽州古建的挪移,最无法挽回的损失,是它们被从徽州生存的土壤上连根拔离,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原生态,被生生掐断了徽州文化的文脉,窒息了徽州文化的真魂,重创了徽州文化的生态空间。由于这种徽州古建的“挪移”,破坏性太大,伤害徽州古村落一类徽州物质文化遗存的根本,地方政府和民间都深恶痛绝,坚决反对。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各种管理条例、保护法规,民间“村民保护协会”之类组织先后涌现,民众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徽州古建流失稍有遏制。
现在,另外一种形式的徽州古建“挪移”,又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关心。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域内,有的地方或为了给“发展工业园区”让路,或为了进行“旅游开发”、或为了“打造”这样那样的基地,或为了建造这种那种“景观带”,主张把徽州古民居等徽州古建集中拆建,这里集中几十幢,那里集中几十幢。许多人担心:这种集中拆建的所谓“异地保护”,会不会再一次造成对徽州文化生态空间的根本性毁坏?徽州古民居等等徽州古建,千百年来和所在的徽州山乡古村落环境相依为命,形成了徽州文化的原真完整的生态空间,象船形村、荷形村、钱形村、棋盘村、铳形村、锣形村、鱼形村等等历史文化蕴含深厚的徽州古村落,就是靠徽州古民居等等徽州古建有机组构而成的文化杰作,一房一亭,一桥一坝,一牌坊一巷道,其座落位置的匠心独运,都承载着所处空间的各类重要历史文化信息。而今如果随心所欲,根据这个那个现代“需要”胡乱挪移搬迁,其实是斩其文脉,断其文魂,更是把附着其间的各类徽州历史记忆彻底根除,这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岂不是南辕北辙?诚然,徽州古民居一类徽州古建,也有“异地保护”一法。对于一些处于地质灾害地带非迁建不可的徽州山村里有保护价值的徽州古民居,对于偏避山乡损毁严重实在无法原地保护的徽州古建单体,对于确是需要集中保护的徽州古建,在经过专家充分论证,经过文物等部门的严格审批程序之后,按文物保护法、古建异地保护的严格操作规程进行“异地保护”、挪移原址,这是一个不得已的下策保护方法,这种异地挪建,目的仍在保护。因此,不可把“异地保护”滥用。徽州古建“异地保护”这类搞法,成功的例子不多。古城岩当年强行“挪移”了那些古牌坊之类徽州古建,拼凑了一个“景区”,想打造一个供旅游开发的新的“徽州社会”,但至今门可罗雀,经营惨淡。总之,不论为那一种现代“需要”,徽州古建的“挪移”都应该慎之又慎!
由于历史变迁及种种原因,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屡遭无情肢解,婺源被强行割离入赣,绩溪被无端割离入宣,最后徽州文化赖以依附的“徽州”也被取消不存,徽州文化生态空间支离破碎,至今无法重整,让人痛彻心肺,不堪回首。如果再以 “异地保护”为名目,对徽州古建进行空前大“挪移”,是不是会对已经支离破碎、人为分成几块的徽州文化生态空间,在内部躯体上造成根本的伤害?
“方式转变”是“推进”关键
为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势,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八个方面,论述了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尤其是对于我们徽州地域,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推进的关键,格外“刻不容缓”。
徽州地域,异常丰厚和相对保存完整的徽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山大川、甚至徽州域内历来较少污染的水和空气,都是这一地域发展的“天时地利”,最重要资本。徽州地域历代以来就是最佳宜居的“桃花源里人家”。而从来不是可以厂房林立的工业生产基地,即使那种不顾徽州特殊环境的遍地“房地产开发”,也不是徽州地域发展的福音。作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主体地带的黄山市,并未被列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能也是一种高明的深谋远虑。因此,徽州地域应立足自身的实际,以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契机,首先着意保护好徽州文化整体生态,为徽州地域的长远发展守住根基,走“依靠旅游资源的绿色GDP之路”。⑷黄山市打算把正在实施的“百村千幢”保护工程作为推进“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实事,“守住徽州古村落的筋、骨、肉,承传徽州文化的精、气、神”,使徽州物质文化遗产凝固住,使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重点保护徽州古村落整体空间环境和风貌,传统街巷格局和形态,具有文物价值的文化遗产等。⑸“实实在在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⑹,为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活、再生守护家园。包括婺源、绩溪在内的“保护实验区”域内百姓,对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和愿望尤为强烈和迫切。因为这种“转变”,关系到徽州文化生态的切实保护,国家战略的落实,关系到徽州文化的承传和弘扬,关系到福荫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环境和健康的未来。其实,在徽州地域,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在保护前提下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这一特色文化生态空间,做大做强徽州文化旅游产业,让徽州文化资源造福百姓,也是一种发展,而且是一种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保护实验区”域内的地方当政者,应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积极促成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积极探索各种使保护和发展相互促进的“保护实验区”建设模式,摈弃劳民伤财的“政绩观”,抛弃短视的传统发展观,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⑺徽州先人在宋以后从徽州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了徽州单一农耕经济向“寄命于商”“经营四方”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终于成就了徽商的历史辉煌,促进了明清时代徽州经济和社会的“区域总体全面发展”。(8)21世纪的今天,作为国家战略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给徽州地域的第三次历史崛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毫不动摇地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徽州的发展尤其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2008年8月,我和郭因教授、鲍义来教授给中央反映“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情况,在文化部向国务院汇报时,国务委员刘延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把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使中华文明的这一瑰宝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对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9)扎实推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这是我们官方和民间共同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州文化生态研究》(09BZX070)、系列论文之一)
(方利山: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黄山学院研究员。安大徽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州文化生态研究》、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徽州宗族祠堂的调查研究及保护对策》主持人)
注解:
(1)见2008年7月7日新浪网访谈录
(2)方利山·总理关注徽州文化生态整体保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文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1
(3)吴江海·退城入园好 城区变景区·合肥:安徽日报,2010.4.9
(4)(6)人民日报评论,2010.3.7
(5)王福宏谈百村千幢保护工程·北京:新华网,2010.3.3
(7)阮元等·十三经疏【M】·周易正义·易系辞下·北京·中华书局,1979.11.86
(8)叶显恩·徽州学概论序言·徽州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5
(9)宋国权答21世纪记者问·见故园徽州网,20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