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徽州“抬汪公”民俗
2023-02-22 14:47 来源:方利山
徽州“抬汪公”民俗是怎么产生的?
我国历史上,隋朝末年杨广无道,国家动荡,群雄竟起,兵火连连。歙州汪华(公元586——649),顺应民心,起兵据有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保境安民,促成了入徙徽州中原氏族和山越土著的大融合,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李唐灭隋之初,汪华又能“识机慕化”,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主动归附李世民,维护唐大一统,因此被封为“忠烈王”、“越国公”。由于汪华“功济六州之民而心识天命所在”、有功于国于民的历史贡献,是徽州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在历代封建皇帝欶封、褒扬和民间百姓崇奉、诚敬的造神运动中,汪华逐渐由徽州汪姓大族的显祖、农民首领升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成为百姓心目中能“出云雨御灾厉”、庇佑一方、辅佐王朝、有求必应的地方神灵;汪华所生九子,也被奉为“一二三太子,四五六诸侯,七八九相公”,成为百姓敬仰的“助护”、“忠护”,“八老爷”、“九老爷”等等菩萨神灵。千百年来,在徽州民间百姓中根深蒂固、影响最广的“汪华信仰”,终于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抬汪公”祭祀的民俗活动,这些“汪王祭”民俗活动又形成了各类徽州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民间饮食艺术、民间体育艺术,成为徽州文化中最为生动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特独而亮丽的徽州文化生态。是徽州最宝贵的文化现存。
徽州“抬汪公”、“嬉菩萨”民俗流传已久,作为一种泛宗族的民间祭祀活动,在一府六县许多乡村都十分盛行,而且结合当地的宗族祭祀和民俗,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古徽州有那些主要的“抬汪公”民俗?
古徽州“抬汪公”民俗由于各县风尚的差异,产生了各自特色的“抬汪公”“嬉菩萨” 民俗。比如:
绩溪登源花朝会 绩溪登源河边的汪村,是汪华的出生地,建有纪念汪华的大庙,历代以来,每年正月十五至二月十五,为纪念汪华,在登源河边十二社(汪村、南川、梧村、周村、忠周等)的村民,都要轮流主持举行“花朝会”,在汪公庙前隆重祭祀汪公大帝,祈福免灾。
每年正月十五,上年轮值的村子将“花朝菩萨”抬送到汪王庙,轮到当年主持花朝会的村子则要到汪王庙抬“花朝菩萨”来村坐村,迎、送汪公时,都要举行“花朝大会”。花朝大会敬汪王的供品,蜡烛“大如断柱”,四人扛抬;公养了十二年的大肥猪“大若牯牛”。供桌上,南北果品、山珍海味,用专门订制的景德镇瓷盘摆放,盘龙镂凤,华丽精致,还有盆花盆景争奇斗秀,成为徽菜和徽州盆景的大竞赛大展示。花朝会期间,八方宾客聚集,登源河一带乡村比过节更热闹。
花朝会期间最热闹的是请徽戏班,从正月十八日起,轮流唱对台徽戏。轰动一时。离汪王庙远些的村子象云川、孔岱、横川、松树岭、上舍、黄村、大圹头、隐村、辛田、闾坑等,则在十二村花朝大会一结束,争先恐后地到汪王轮坐香灯的村里,将“花朝菩萨”请抬到本村,作三至五日、五至七日的“坐村”活动,一路要撑旗放炮,锣鼓喧天,香纸焚拜,还要抬着汪王游田间,观禾苗,谓之安民、安苗,沿途村民都燃点香灯,举家祭拜,祈祷汪公降福祛灾。
绩溪西坑赛琼碗 绩溪北乡西坑、胡家的“花朝会”就是名噪远近的“赛琼碗”活动,活动从正月十五开始,“送喜灯”、 迎接汪公、太子、神像出巡赛会之后,举办祭祀,大赛琼碗。祭祀程式全按古礼,肃穆庄重。设祭时,观者倾村而出,邻近四村八社的观众也蜂拥而至,摩肩接踵,人山人海。
在举行祭礼的同时, “琼碗”也已在祠堂案桌上壮观地摆开。“琼碗”本为供品,因其冠冕艳美,富丽多彩,如琼似玉,故名。观众一边欣赏琳琅满目的“琼碗”,一边品评其技艺的高下,赞誉之声不绝于耳,这就是“赛琼碗”。
摆琼碗的大案桌(名琼碗台),由6张长约8尺、宽4尺的大桌拼成。神像前顺序摆着清茶、美酒、糕点、三牲(猪、鸡、鱼)。再前是一行行琼碗,排成24行,每行12只,共288只。都是选用大号描金画彩的景德镇细瓷碗,碗沿贴上金箔或彩纸,盛着各色供品。这些佳美供品都是乡间徽厨高手艺人所精心制作。有用多种土特产、山珍、海鲜为原料烹制成的各色菜肴食品:用全鸡、全鱼、全鸭制成“丹凤朝阳”、“鱼跃龙门”、“芙蓉香鸡”等佳肴;用猪尾、猪耳、猪内脏、火腿、香肠、肉松、皮蛋配以青红丝制成花色冷盘;用金针菜饰成菊花,香菇做成睡莲,瓜子仁、冬笋片、豆腐皮等配以翠绿菠菜制成梅花、牡丹、月季等花卉;用海参、乌贼、对虾、海蟹、海蚌和海带、紫菜等组成水晶宫八宝图;用面粉制成“蟠桃献瑞”、“福寿(佛手)满堂”、“和合利市”、“年年如意”等寓意吉祥的花色细点。这些菜肴细点,荤素兼备,造型悦目,色香俱全,体现出徽菜特色和徽厨的高超技艺。列展的还有土艺人设计制作的工艺品和花鸟盆景。件件匠心别具,惟妙惟肖。只只琼碗都是特色徽菜的展示,也是朵朵绚丽精美的徽州民间艺术之花。
祁门、黟、歙“游太阳 ” 长期以来,在祁、黟交界的社景等乡村一直流行着“游太阳”的汪王祭祀民俗。每年六月十二至十四,祁门社景村民都要举行“游太阳”活动。六月十二日村民入庙请“太阳菩萨”“接神”。晚上,东家设供,世巫传罡斧给四位跳童,操练习仪。十三日晨,抬菩萨进祠。跳童沿途挥罡斧,东家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撒五谷送神。菩萨入祠,村民跪拜,祈愿。拜完后,世巫念咒行术降神,跳童舞跳若狂;罡斧刺额流血,谓之“开天门”。还置熬油大锅,将油煮沸,放入豆腐。世巫赤手入锅,先取出沸油中少许豆腐赠给东家。尔后再将沸油中所有豆腐用手捞出,众人抢食,传说这样可消灾免疫,而世巫之手却未灼伤,场面惊险刺激,动人心魄,观者如堵。其时罡斧的撞击声、鼓乐、鞭炮、 儺舞之声大作。十四日,抬八灵王,莲花九相公在村里巡游。村民门前挂圆筒状纸伞,伞下挂鞭炮,菩萨路经门前,燃炮焚香,跳童起舞,称“跳火炮伞”,祈求驱邪纳吉。
黎阳“跑马磨豆腐” 黎阳数百年来延续的最著名的“汪公庙会”活动,又叫“跑马磨豆腐”,其活动声势浩大,名闻四方。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竟有半个月时间。黎阳“汪公庙会”供奉和参加巡游的共有汪公、二相公(汪华次子灿)、八大帝、九相公(汪华九子献)等十一尊菩萨。 “仪鼓队”由一名吹笛的领队和十至二十名鼓手组成,兼任财神爷的赵公元帅的行头特别丰富,光是百叶凉伞就有五顶之多。农历八月初一晚,十一支仗鼓队在屯溪周围各大村子过街穿巷演奏,庙会开始,此过程一直持续到八月初十,连续十晚。八月初九日起,汪公庙前的靖阳滩和九相公庙前邀班演戏三日三夜。八月十一日清晨,菩萨出游。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百叶凉伞、仗鼓队组成的队伍开道进行巡游,其间还有“得胜鼓”、抬阁、傩舞、地戏、彩灯等特色民俗随行助兴。从上黎阳汪公庙前的靖阳滩至高枧,顺黎阳街而下,过老大桥,穿过屯溪老街到江西会馆返回。八月十三日汪公祭祀开始。场面威严肃穆,祭祀仪式严格按古老程式进行。
祭祀活动的高潮则是“跑马”。 黎阳汪公庙前靖阳滩,是“跑马”场地。巡游中汪公、关羽、关平三个菩萨是坐轿的,而后面三大元帅、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先锋等是骑马的。所谓跑马,就是马夫拉着八匹驮着上述木主的马,绕着三顶轿子跑圈。九相公要跑上九圈,每跑一圈就要脱换袍甲一件。由于跑圈象乡村磨豆腐动作,这一跑马活动干脆就被俗称为“磨豆腐”。“磨豆腐”时,全场金鼓齐鸣,鞭炮震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有民谚云:“隆阜花台率口礼,黎阳跑马临溪集”。据说黎阳八月十三“磨豆腐”,八月十二还真要去高枧村买豆子,就是骑马的先锋和二相公、九相公一起去高枧外婆家“走一趟”,付给象征性的两块银洋,买点豆子到黎阳“磨豆腐”。因八月十三日以后接着是中秋节,各自都有事情忙乎,所以民间就有“黎阳庙会接客不送客”的说法。
歙北丰瑞里“抬汪公” 数百年来,歙县云岚山汪王墓附近的歙北承狮丰瑞里一带,一直有“抬汪公”的汪王祭祀活动。文革以后此活动中断,近年,村民自发修复了“汪王庙”,重塑了汪王、汪华夫人、五谷神的神像,又恢复了农历正月十三、六月六的“抬汪公”“汪公看稻”民俗,这是徽州地域目前仅存、延续下来的“抬汪公”民俗村之一(另一处是绩溪余川村),是纯民间、原生态“汪华文化”。 正月十三一早,江姓、胡姓、张姓、汪姓等村民就来到汪王庙前,祭拜后,把汪公等三尊菩萨请进三顶红幔大轿,在喧天锣鼓和鞭炮礼花的迎接之下,大轿由几十面彩旗前导,绕村中街巷巡游,接受各家各户的祭拜祈福。之后将汪公等抬到村中广场上,供各村来的百姓祭拜祈福, 过去的“抬汪公”巡游队伍,前面有各色龙旗仪仗队开道,后有还有舞狮、地戏等等队伍助兴。 “抬汪公”不但在丰瑞里巡游,还要到邻近承狮、温塘等村里巡游。六月六“汪公看稻”则是“抬汪公”到田头巡游。
歙县溪头“嬉菩萨” 歙县溪头一带乡村以前有不少“汪公会”、“太子会”一类组织,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到十八,都要举行隆重的“汪王祭”,在庙里祭拜汪公之后,要用特制的轿将神像抬出在村庄里巡游“嬉菩萨”。洪村口一带,村民们抬着汪公父子同时出游,抬汪公的轿必须行进平稳,庄重肃穆,称“文而不武”;而抬太子(相公)轿时,则要故意左右摆动,甚至颠致轿顶离地寸许,向沿途迎候的村民炫耀其抬菩萨者的技巧和力气,叫“武而不文”。这种“嬉菩萨”的生动场面,把整个“汪王祭” “抬汪公”巡游活动的热闹气氛推到高潮,观者人山人海,欢声雷动。溪头村的“嬉菩萨”排场仪仗也非常庄重华丽,盛名久列歙东四大著名酬神民俗(“江村朝献、桂林社,溪头龙灯、竦口会”)排榜。溪头“嬉菩萨”,不仅仪式庄严繁缛,地戏班子庞大、剧目繁多,灯彩争奇斗艳,日夜巡游队伍壮观,而且有许多巡游程序,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成为溪头村一年中最隆重的民俗活动。
歙县武阳汪公灯 歙南武阳的“汪王祭”,其特色是在正月十三接“汪公菩萨”和正月十七送“菩萨”巡游过程中要大张旗鼓地“嬉灯”。这些加入抬汪公巡游活动的纸扎灯彩,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一个比一个好看。都是在“汪公祭”一个月前就请许多有名的乡村纸扎工艺师傅集中精心赶制的。在抬汪公巡游过程中,这些造型奇巧、精美绝伦、通体明亮的彩灯,有的还巧设机关,人物、鸟兽会动、会飞、会舞,引得四乡八壋村民塞满村街,观者如潮。
古徽州“汪王祭” “抬汪公” “嬉菩萨”民俗,除以上列举的特色活动之外,各地乡村还有许多让人们津津乐道的特色民俗,象绩溪上庄“安苗节”、 歙县昌溪的八老爷祭、歙县薜潭的“划龙船”,歙县中村“扎龙阁”、绩溪扬溪“破寒山”、绩溪墈头“太子会”、 婺源沱川“抬汪公”、歙县渔梁“比亮船”、歙县澹淇“嬉鱼灯”等等。普遍流行于古徽州乡村的“抬汪公”“汪王祭”“嬉菩萨”民俗,成为徽州文化中一幅最靓丽出彩的民俗地图,是老祖宗留给徽州后人的回味无穷的文化财富。
徽州“抬汪公”民俗有什么特点?
特点主要有四:
1、百姓在“抬汪公”民俗中纪念的是有功于国有惠于民的徽州历史人物汪华,表达的是祈望“政通人和”、“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其文化内涵符合今天的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理念。
2、 徽州“抬汪公”的“汪王祭”民俗有泛宗族性,不仅仅是汪氏宗族寻根溯源、崇祖敬宗、感恩报本、诚表孝思的宗族祖祭活动,而且是全社会百姓参与的民间狂欢节。
3、 流传地域广泛。徽州“抬汪公”“汪王祭”的民俗,不仅流传在古徽州及当年汪华治下的“六州”之域的广大城乡,而且随着明初洪武朝徽州汪氏、鲍氏、方氏等族裔被派入黔戌边,“抬汪公”民俗也在贵州屯堡(吉昌屯、鲍屯)等地盛行起来,屯堡徽州后裔还善用这一宝贵文化资源,把这一“非遗”靓丽地展示到中国第七届民间艺术节上,并获得山花奖金奖殊荣。屯堡这一“抬汪公”民俗,被中国社科院徽学研究中心主任万明教授发现,其源在“汪王信仰”,是徽州文化,而且意义深远。
4、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如前所述还有种类多、具有独创性等特点。
徽州“抬汪公”民俗有什么价值意义?
简要地说----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是中华古文化的见证。
在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演绎过程中,体现着徽州先人爱国忠君的家国观,维护国家统一、向往和平安定的人生观,透露出徽州先人对中华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仁向善理念的坚守。虽然这些特色民俗中,有的确也杂有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整体看,“抬汪公”“汪王祭”主要延续承继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是中华古文化难得的化石和生动见证。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是徽州文化生态的奇珍。
由“抬汪公”“汪王祭”民俗衍生的“徽菜”、“徽戏”“得胜鼓”“游太阳”等等“非遗”项目,都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是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的宝贝。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是一个蕴聚着许多徽州文化特色“非遗”项目的聚宝盒。将“抬汪公”“汪王祭”民俗中这么多珍贵“非遗”项目有序和精采地复活,不仅是我市文化旅游要唱的一台大戏,也正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非遗”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之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它作为中华古文化的见证,徽州文化生态的奇珍,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的宝贝,值得我们着力加以关注。
(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整理)
参考文献
(1)汪华事迹,详见 胡司业·唐越国公汪华行状·新安文献志[Z]·明刊本·455 ; 罗愿·新安志[Z]·汪华·合肥:黄山书社,2008.5.39; 方利山·隋唐歙州汪华平议·徽州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12 .424
(2)洪树林等·徽州五千村[M]·绩溪·大唐汪村花朝会·合肥:黄山书社,2004.9.72~ 77
(3)程尚远·十八朝赛琼碗考[J]·汪氏宗亲网·2009.2.3
(4)方有正·古歙谭概[M]·民风民俗·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8.349
(5)柯灵权总编·溪头志[Z]·汪公祭·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0. 855~ 856
(6)、柯灵权主编·歙县民间艺术[Z]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9. 33 .50
(7)方光禄·屯堡人中的徽州老乡·方氏网·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