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是怎么产生的

2023-10-09 15:53 来源:方利山

古徽州之地丛山环峙,少平原旷野,宋代以来,山多田少人众,即使富人也无多少可耕之田,这里虽是宜居的环境,却历来不是生产基地,生存的压力使得徽州人必须面对客观现实,“十三四岁,往外一丟”,经营四方以就口食,从“寄命于农”转向“寄命于商”。

古徽州处万山丛中,茶、漆、竹、木等物产丰富,加上以新安江为代表的水系连接四境,四出无不通畅,为商品的贩运交换提供了有利条件。

宋以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心在北方战乱之中南移,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临安(杭州),建业(南京)等都城建设需求很大,为徽商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商品市场。

明以来王阳明实学思潮主张“士农工商”“皆有用处”,“商贾何鄙之有”,进一步促成了徽州人冲破传统贱商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习俗,使“经商”“远游”成为风气。

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促成了徽商的产生。

 

徽商的名称始于何时

徽州人很早就外出经商,宋代就有号称“祝半州”,“十万大公”、“十万二公”的徽州臣贾。而成群结伙出远门做生意,形成徽州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局面,在经商之地形成很有影响的徽州商帮,则大致在明代中叶。“徽商”之称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

作为在中国各大商帮中很有影响、独具特色的徽州商帮,明代中叶以后,他们在经商之地抱团结伙,以血缘、地缘、商缘、文缘为纽带,形成了松散的地域性商帮。他们建徽州会馆,制订经商规条,供奉朱熹夫子,以众帮众,相互扶植,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维护商众利益,凝聚了徽州商人的力量,促进了徽人经商事业的发展。

 

“生在徽州,前世不修,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这是明清以来,广泛流行于徽州民间的一首民谣,(各个县版本不一,内容大致相同),说的是:前辈子没有修来好运,生在徽州这么一个山多田少人众、谋生艰难的地方,于是只好还不到成年,就痛别父母,背井离乡,出远门做生意找饭吃,就必须千辛万苦地走出徽州马头墙去闯荡天下了。

这首民谣,比较通俗而又很实在地道出了徽州人选择商途的原因和艰辛,是我们理解徽商勤俭创业、艰苦开拓徽骆驼精神的一把钥匙。

 

徽商的资本和积累

徽州人外出经商,“非席富厚而贾”,不是有钱而去赚更多的钱,不占资本优势;“非生而善贾”,不是生来就有经商的本事,并不占经商技术的优势。徽商大多是小本经营、贩运起家。其资本,或祖上遗积,或兄弟、宗族中人合股,或徽商妇妆资相助,其资本积累的方式,也和西方资本主义起始阶段亦商亦盗或者残酷压榨工人血汗甚至开辟新大陆进行种族灭绝的血腥资本原始积累方式不同。他们一般在长途贩运中打时间差和地域差赢取利润,靠抢抓商机开拓经商领域,靠诚实守信建立良好营商环境,靠地缘、文缘建立畅通的商业网络,靠贾而好儒扩大影响。根据日本徽州学家的研究,徽商资本有七个方面的主要来源。其资本积累的方式,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钻天洞庭遍地徽”

“无徽不成镇”

这是两句形容徽商在明清全盛时期影响很大的民间谚语。“钻天洞庭遍地徽”是说湖北洞庭商人以“钻天”的功夫走遍大江南北,“遍地徽”则是形容徽商经商范围广,遍于天下。明代弘治以后,徽州商人“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四出为商,或海岛、或沙漠,“足迹几半禹内”,把“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其地无所不至”。徽商商业独步江浙占鳌头,运河通达到津京,驰骋关外留足迹,溯江而上进川陕,南下云贵走闽广,海上贸易掀臣澜,“徽行天下”的业绩,形成了“无徽不成镇”的大局面,那里没有徽商,那里的小乡村就成不了繁华的市镇。徽商对江南特别是江浙一带的商业繁荣和城镇化进程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其货无所不居”

徽州人经商的行业,从起始时的茶、木、漆、文房四宝等土特产的交易到后来渐渐涉足米粮、丝绸、布帛、陶瓷、药材、刻书、浆染、南北杂货等行业,到明中叶以后,迅速在盐业、典业、钱庄业等领域崛起,所有商业贸易的领域,几乎都有徽州商人的足迹,俗云:“其货无所不居”。大致歙县盐商最盛,休宁徽商业典为多,绩溪徽菜师傅把徽馆开遍天下,婺源祁门徽商则把茶叶、木材生意做得红火。在徽商全盛时期,盐、典、茶、木是其最主要的四大行业。

 

徽州盐商

盐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最关民生,其经营利润很高,历来是官府控制的专卖品,官营商卖。自从明中叶朝廷实施“开中折色”盐业新法之后,徽商及时抓住机遇,凭自身文化和地利的优势,迅速在家门口的江浙、两淮进入业盐领域,扩大经营范围。象歙县的黄氏、江氏等家族,多为盐业经营世家,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明清时期,徽商几乎操纵了盐业贸易。在扬州,盐业总商,徽州歙县人常占其四。象歙县吴养春,明万历间祖上就在扬州业盐,家财巨万;歙县潭渡黄氏盐业世家,明代就在两淮业盐,清乾隆时黄晟四兄弟成为盐业巨富,家有易园,设亦政堂、槐荫堂藏书刻书,事业如日中天,人称“四大元宝”。清代在扬州业盐的汪应庚,业盐成为巨富,对扬州的社会公益事业有巨大的贡献。祁门马日琯、马日璐兄弟在扬州业盐致富,造小玲珑山馆,倾情于文化事业,是乾隆间向四库馆献书的全国四大私家之首,人称“扬州二马”。歙县棠越鲍氏盐商世家到清代乾隆间,由鲍志道、鲍淑芳将其事业推到了极盛,成为最有社会担当、急公好义、奉献社会卓著的儒商。特别还有歙县江村的江氏盐业世家,数代承袭扬州盐业总商,乾隆间江春两任两淮盐业总商,六次乾隆南巡“接驾”,“以布衣上交天子”,捐输巨资,官居一品,而且是两淮众望所归的诗文名士。在扬州的徽州盐商富可敌国,文人写道: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乾脆称扬州为徽商的“殖民地”。连皇帝也感叹:“徽商之富,朕不及也”。

 

徽州典商

质剂典当行业,也是获利颇丰的一种商业。官府对典当利息有政策规定。当时福建商人也有不少开当铺,但常常利息很高,且经商态度不佳,所以“民情最不喜福建”。徽商开典当铺,大多只取利一分、二分,不超过朝廷规定的三分,加上经营灵活,所以人们比较喜欢徽商开的当铺。明代嘉靖间歙县岩寺的汪通宝在上海买房子开当铺,他为了方便顾客交易,当铺四面开户,客来四面迎之。他还制定店约,要求店员在经营中按规矩营业,不要掺假,钱不可短少,“收子钱勿入奇羡,勿以日计取息”,规定了一些方便顾客、坚持诚信的店规,于是人们争相交易,“人人归市如流”,甚至邻郡县的百姓也赶来交易,汪通宝的当铺生意兴隆。

 

徽州茶商

徽州山区气候适宜,最适于茶叶生长,自古出产好茶,松萝、大方、屯绿、祁红、婺绿、毛峰都是古来茶中名品。徽商把茶叶生意北边做到关外和俄罗斯,南边做到闽粤和海上。大学者许承蕘的祖上,明代正统年间就到关外贩茶。被马克思称许的著名中国理财官王茂荫就出身于在北方业茶的茶商世家。黟县西递大徽商胡贯三也是继承祖业,业茶、米、布、瓷,成为江南六大首富之首。绩溪龙川的胡沇源在泰州业茶,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经历生动地反映了徽商创业的艰难和商运系于国运的现实。在清道光年间徽州盐商从兴盛的巅峰走向衰落之时,徽州茶商还东进上海,南下广东“发洋财”,出现了吴荣寿、周仲友、余干臣、朱文炽等一大批著名茶商。

 

徽州木商

徽州山区多产好竹良木,不少徽商从事竹木业贩运,将山中竹木捆成竹筏、木筏,顺新安江、阊江等水流外运,从事这种生意,滩险浪急,“命悬一线间”,艰难而风险很大。婺源香山程文昂放筏新安江中,将山中木材运到浙江严州、杭州出售,他首创用竹筏制缆,扎筏牢固,因以致富。有的徽商还凭自己的文化优势,取得贩运“皇木”的专利,利用机会发了大财。不少徽州木商,远涉四川、云、贵,在深山大川拚木雇工,做大宗木材生意,有的甚至有筏工几百上千人。

 

徽州米商

徽州本地对粮食需求量大,加上产粮地和出售地粮食差价有利润空间,徽州人从事米粮生意的不少。他们“权低昂,时取予”,把粮食运往缺粮区,“利他人而得利”。明代歙县米商胡山,在浙江嘉兴开粮店,大饥荒之年,别的米商在米中掺杂,赚黑心钱,胡山则坚持不坑蒙害人,结果那些米商因米中掺杂,引来虫蚁聚食,吃了大亏,而胡山“独免”,胡山深有感慨,说:天理二字违背不得。还把居室命名为“居理堂”。休宁米商吴鹏翔贩米到湖北汉阳时,正遇上那里受灾,他不仅没有乘机抬高米价,囤积居奇,反而将几万石米全部“减值平粜”,解了灾民之急。他还买下了八百斛有毒的食用胡椒,付之一炬,坚决打假。当然也有个别米商只想着“十年积谷为凶年,一升米粜十升钱”,有个新安米商叫白楚,贩米到吴地,当地灾荒米价上升,他还要囤积居奇,算卜想再多赚点,结果不小心失火,反而亏了老本。

 

徽州布商

和徽州紧邻的江浙,是蚕丝和棉花产地之一。徽州人做布帛生意的也很多。明代歙县西溪南的吴良儒,就是在淞江以帛布起家。大学者戴震,从小就跟随父亲往江西南丰贩布。休宁汪宽也是在上海祥泰布庄发家的大徽商。歙县岩寺的吴南坡,在贩布时坚持“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他的布质量上乘,价格公道,信誉极好。每到一地,人们一见“南坡”字号,根本不用打开检验,抢着扛了布就走,“南坡”成了诚信的著名品牌。徽商在上海打造的品牌“祥泰毛蓝布”,曾行销全国和东南亞、法国              

 

徽州杂货商

南北杂货联系着百姓的日用民生。许多徽商,在做杂货生意中成为大富,元未明初休宁人程维宗,在屯溪八家栈造店房四所,屋四十七间,“居商贾之货”,是屯溪街繁盛的肇始人之一。屯溪的郑吉人在老街开设郑景昌南货店,并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开分店,拥资20余万,店员60余人,人称“皖南三昌(隆昌、森昌、景昌)第一昌”。绩溪周绥之在浙江孝丰开设“周茂兴”杂货店,艰苦创业30年,成为安吉、孝丰巨富,人称“周百万”。

 

徽商经营方式

徽商经营方式比较灵活,长途贩运、囤积、质剂、获取商贸专利、组合资本(或贷本、或合资、或委托)等等,善于利用地域差、时间差,“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时无所不握”,善用“孙子兵法”,“本大道为权衡”,明代歙县岩寺的阮弼,贾于芜湖,发现芜湖百业兴盛,惟独染业是个空缺,于是和同人集资,从事浆染,转运贩卖于芜湖、金陵间,获利数倍。在彩色纸畅销时,又在芜湖设立染局,召染工浆采,节省了费用又增加了利润。阮弼把染业生意做到吴、越、荆、梁、豫、齐、鲁之间,被推为商界祭酒。明代休宁的朱云玷,则在福建“课铁冶山中”,在那里开采铁矿进行冶炼,雇工开设冶铁工场。歙县丰南吴天行在扬州业盐,在金陵开当铺,在运漕开杂货店。歙县曹霆声,经营造纸、丝绸、典当、百货、茶叶,商号分布上海、天津、沈阳、汉口、西安、山西、杭州、宣城等地,人称“曹百万”。

 

徽商的特色

徽商是在中国明清时期十大商帮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商帮。

徽商最重要的一个特色是“贾而好儒”。在经商活动中,徽商“一以郡先师朱子为归”,以朱熹集大成的儒学理念指导经商实践,讲究“以义为利,义先利后,以义取利,”“职虽为利,非义不取”,讲究诚实守信、提倡商业理性,重视为商中的“做人”,重视文化的作用,对文化教育事业倾情奉献。塑造了一代中华儒商的形象,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徽商精神”,产生了影响巨大的“徵商文化”。黟县舒遵刚经商睱时必读《四书》、《五经》,认为: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见义不为无勇。在做生意时,“无市肆狡诈之习。居家俭约”而乐于社会公益,经商之地百姓多受其惠。

徽商出远门作生意,大多以家庭、宗族、血缘、亲缘、地缘为维系纽带,以众帮众,不搞内讧,宗族色彩较浓。明代歙县富泽王氏家族,先后有王友森、王友标、王广进等兄弟、父子结伙进军闽粤,前赴后继发展事业。歙县雄村曹氏盐商世家、江村江氏世家,潭渡黄氏世家、棠樾鲍氏世家,方氏世家、许氏世家、汪氏世家,都是以宗族为强大支撑的经商世家。

徽商发挥文化优势,以商助学,以学兴官,以官护商,官、学、商三位一体,良性互动,叠相为用,“以儒则市甲第,以贾则市素封,以奕则市国手”,许多徽商家族,既是巨贾之家,又是显宦巨室,同时又有文名。象雄村曹氏盐商世家,五世一品;胡雪岩则人称“红顶商人”,江春集总商、一品、文士于一身,等等。

徽商第四个特点是,热心社会公益,慷慨奉献社会,极有社会担当精神。在中国还没有那一个商帮对社会慈善事业象徽商那样作出过如此巨大的贡献。象江演、汪廷璋、汪应庚、闵世璋、鲍志道、鲍漱芳、胡贯三、李宗煝等等都是“汲汲济人利物”的大徽商。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

黟县西递徽商之家有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在这里,如果将“效”好便好解释成只要“效益”好就好,基本上是错误的。对联讲对仗,动词对动词,“效”应该是“仿效”的意思,读书也好,经商也好,最重要的是“仿效,做人”,跟好学好,跟衰学衰。徽商是儒商,特别重视为商中做人的准则,强调“种德”, 强调“利缘义取”, 徽商在经商所到之地,都供奉朱熹夫子,崇奉朱熹理学,追求人生之大“义”。徽商对商业理性的追求,对人文理性的追求,都在这一个“效”字上表现了出来。所以婺源茶商朱文炽贩茶,陈茶就老老实实写上“陈”字以示不欺,即使亏本数万金也“卒无怨悔”。而许多徽商在各类灾害来临之时,也都能争先恐后,捐赈救灾,一展“仁心济世”的儒商胸怀。

 

徽商商业经营管理特色

徽商在商业经营管理中,为了发展事业,有自己的一套经营管理特色:

重视正己正人的“形象管理”。歙县鲍志道大盐商针对扬州商场竟相侈华的陋习,“怀独行君子之风,矫革盐商侈汰旧习”,用自己的节俭为社会作榜样。

重视人际调节的柔性管理。徽商“以儒术饰贾事”,深受儒学柔性管理思想的影响,在经营管理中比较突出地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和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徽商程某,在江淮、湘楚、西安做生意,合股经营者常数千人,程某善于协调,大家都乐于听程某安排。

徽商重视建构规划的契约管理,虽然徽商极重“信义”,一诺千金,但在经营实践中也在努力建构严密的管理制度,“恐口无凭,立字为据”,大量徽商契约文书的产生,把柔性管理和刚性制度、文字契约结合,使商业管理更为规范化。

 

徽商的历史贡献

徽商的历史贡献主要有:

徽商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富甲天下,显示了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浪潮中,徽骆驼们的主观潜能、人的创造和智慧才能的巨大发挥。

徽商贾而好儒,用自己的崇文实践锻造了一代中华商魂的儒商形象,形成了“徽商精神”和“徽商文化”,徽商对商业理性的提升,至今仍有现实启迪意义。

徽商对文化教育的倾情投入和奉献,促成了徽州文化在明清时期区域整体全面发展,达到新的历史辉煌,使徽州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特定时段的典型代表。

徽商的经商事业促进了两淮、江浙城镇化的进程,广泛影响了江南社会习俗和民风。

徽商商游天下,为徽州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了一个崭新平台,形成了徽州人才“长于内而成于外”的格局。

徽商勇敢挑战海洋,和国际接轨的尝试,给大国崛起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迪。

 

徽骆驼   绩溪牛

“徽骆驼”是世人对徽州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精神,特别是对徽商精神的一种形象概括。胡适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以“我们是徽骆驼”、“努力做徽骆驼”的题词,对徽州人、对徽商勤俭开拓、艰苦奋斗、负重致远、百折不挠、坚毅顽强品格加以称颂,“徽骆驼”成为徽州人、徽商精神的生动形象。当年徽商闯荡天下,“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末厌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承传和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商”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绩溪牛”形容绩溪人奋力拼搏、踏实苦干、競競业业、永不松劲的徽州人品格,“一犁耕到塝不回头”的牛劲,和徽骆驼精神一样,都是徽州人品格的生动写照。绩溪人在海内外凭自己的一手烹饪绝活,老老实实从徒弟伙计干起,小本积累,把徽菜馆开遍大江南北,“一根桿面杖打到苏门答腊”,创造了徽商的事业大天地。

 

徽商精神

徽商是中国历史上的儒商,那些只知坑蒙拐骗、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掠取钱财的“商人”,那些只知快快发财、除发财以外再也不知道有别的什么幸福的“商人”,都不可与之同日而语,徽商用自己的经商理念和不懈的实践,铸成了至今还可以让人细细品位的徽商精神,这就是:

崇文向善、务实求真的人本精神,

勤俭努力、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重义诚信、有道经商的敬业精神,

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竟争精神,

以众帮众,协力同心的团队精神,

仁心济世、爱乡爱国的奉献精神。


徽州文化报料:0559-888-8888   徽州文化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徽州,徽商

相关推荐

评论(0)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