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

2022-11-16 08:40 来源:徽州文化网

我省的黄山市和宣州绩溪县,是徽州地域文化遗存最集中的核心区域,在近年城镇化、现代化加速的背景下,徽州文化遗产怎样保护和传承?徽州文化生态如何守护?关系到这一地域未来的健康发展和百姓福祉。5月20日至25日,我随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馆员翁飞博士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赴皖南的黟县、休宁、屯溪区、徽州区、歙县、绩溪县,走进宏村、古城岩、黎阳故邸、西溪南、唐模、呈坎、潜口民宅、许村、徽州府街、陶行知纪念馆、斗山街、上庄、石家村、宅坦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听当地干部汇报,走访村民,专门召开“徽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家座谈会”。调研加深了我们对城镇化背景下保护和承传地域文化遗产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留住乡愁”顶层设计有深远的意义。

 创新保护   留住乡愁

黄山市和绩溪县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主体地域。在黄山市不到一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世界级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2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安徽省共25005处,黄山市占32%);全市有54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徽州文物15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6878件(一级120件、二级369件、三级6389件)。黄山市的活态“非遗”方面,有民间文学、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游艺等14大类1325个“非遗”特色项目,其中世界级“非遗”项目2项,国家级16项、省级72项、市级166项;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人、省级94人,市级459人。绩溪县除极为丰厚的徽州物质文化遗存外,一个小县即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徽厨之乡、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徽剧之乡等多顶桂冠,绩溪仅活态徽州文化“非遗”就有国家级1项、省级17项、市级42项、县级108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13人、市级25人、县级61人。

如此丰多的徽州文化遗产,怎样在城镇化、现代化背景下,使之在徽州传统古村落中得到好的保护和传承,使之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宝贵资源,为当代乡村百姓创造福祉?黄山市和绩溪县在近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实践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收获。

在科学利用中有效保护。徽州文化物质遗产、最大量的是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等徽派建筑遗存,这些徽州古建筑大多砖木结构,历数百年风雨沧桑,一直有人活动其中。徽州古民居一类徽州文化遗产,如果无人居住、活动其间,不仅没了人气、断了历史记忆、断了文脉文魂,而且极易霉腐塌倒,损毁消失。在利用中保护,是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有效保护的重要方式。

黟县的宏村是有870多年历史的徽州传统古村落、现存有徽州古民居130多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较早地开展徽州文化乡村旅游利用,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磨合,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村民参与”的合作利用中保护的模式。1997年北京中坤集团“黄山京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接手经营宏村旅游,他们凭集团的财力,花一千多万资金维修古民居,整治古村落环境,完善古村落旅游配套设施,拆除不合保护要求的老停车场和票房等,促成了宏村世界遗产名录的成功申报。企业安排专职人员对古民居进行排查、诊断、修缮,聘请徽派古建专家和相关学者做顾问,攻克了古民居维修、防蚁防害等难题。文化旅游的开展,门票收入从17万到目前的7千多万,中坤集团以门票收入逐渐提高反哺比例,目前已按33%返还当地政府和村民。旅游利用的收益,提高了地方政府和村民自觉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政府主导和掌控对宏村的旅游利用和科学保护,村民作为古民居业主也更加珍惜这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中坤集团门票收入的67%,用来保护、维修整个宏村的文物,对宏村作科学旅游利用的经营。为了促进村民致富,中坤集团建立了有几百个摊位的大旅游市场,虽每个摊位可出租几万元,但中坤集团只收一元租金让当地农民经营,并在用工上优先村中原住民。为保护好宏村原生态环境,减少旅游流量对古村落的生存压力,他们还花了十几亿资金在宏村附近建造了养生、休闲、疗养、培训、旅游一体化的“奇墅湖休闲度假基地”,花巨资搞了一台《宏村阿菊》实景剧。政府、企业、村民的合作,在对世界文化遗产宏村的旅游利用中,古村落、古民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相对来说,宏村外出打工农民不多,没有出现空巢现象,古民居等文化遗存维护有力,为永续利用打下了好的基础,受到了联合国官员的肯定和称赏。

另一处世界遗产地黟县西递古村落,也较早进行乡村文化旅游利用,逐步进入了在科学利用中有效保护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的良性循环。在旅游利用中,村民看到了徽州文化遗产的珍宝价值,村中遗产管理委员会、遗产保护管理监察大队、民间保护委员会相继建立,保护遗产村规民约制定并完善。他们在旅游门票收入中,划出20%作为文物保护基金,到2006年,已投入1.6亿资金修缮村中古民居,整治村庄环境。西递古村百姓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还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的肯定和支持。

政府和民间合力保护。在古徽州这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活态文化丰厚而又密集、保护任务格外艰巨的地域,地方当政者责任重大,压力巨大。作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主体地区的黄山市,地方政府在城镇化现代化加速的进程中,不断提高对徽州文化遗产保护承传的文化自觉,不断加大保护力度。作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基础性工程,2009年黄山市政府开始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先后研究制定了7个保护古民居等文化遗产的规范性文件,提出“保护第一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等六个“结合”,政府主导、规划先行、资金保障、项目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到2013年,工程投入60亿,全面实现了对市内101个传统古村落和1325幢徽州古民居建筑的保护利用,认租、认购、认领古民居467幢,实现徽州古民居利用新业态19类964处。本着“将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护在所属区域环境中”、守住徽州物质文化遗产的“筋、骨、肉”、传承徽州文化精、气、神、让徽州物质文化遗产“凝固住”,使徽州“非遗”“活起来”的理念,“百村千幢”工程收效明显,受到内外广泛的关注。“百村千幢”工程的实施,使黄山市徽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了保护理念、保护模式、保护办法等六个方面的提升,取得了有效保护徽州文化遗产等九个方面的实效。2013年被列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颁布后,黄山市为更好地保护徽州文化生态,在城镇化背景下守住传统古村落文脉、文魂,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统一,让子孙后代在现代化中“见山,见水,留住乡愁”,政府又启动了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对市域内2座古城、4处古镇、101个徽派风貌完整的古村落、十条古街、1855幢古民居、446座古祠堂、121座古牌坊、275座古桥、60个古亭、50条古道、89处古井、387处古碑、分别情况、实行全面的保护利用。在徽州文化的“非遗”保护方面,市里在全面普查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建立了一批专题博物馆和“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确定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实施“非遗”教育,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展示性保护、馆藏式保护等模式。

人民群众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主力军,几十年来,随着徽州文化名声日隆,徽州民间百姓保护徽州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不断提高,凡是徽州古村落较早得到保护、原始徽派风貌相对完好的地方,都和当地村民们的保护努力分不开。祁门的渚口村,村中老人发动村民将散落在河里、荒野的祠堂旗杆墩逐一寻回,保护了这些宗祠文化遗存;歙县昌溪、许村由退休职工和村里老人组成的村民保护委员会,积极编村志,发动捐资维修古民居、古祠堂,守护村中文化遗产,制止文物偷盗破坏活动,做了许多实事。徽州民间的张建平、许琦、姚顺涞等徽州文化保护专家多年来深入徽州乡村、调研徽州文化遗产现存,了解徽州文化遗产保护动态。姚顺涞十几年中带领古建专业团队,自发对将塌倒消失的代表性徽派古建筑一一测绘制图,抢救性保护相关资料,已完成二、三百本图集。这些民间人士利用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和促进对徽州古民居、古祠堂等文化遗产和徽州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力地遏止了一些“建设性”破坏和文物偷盗行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徽州宗族祠堂调查研究和保护对策”两个课题组的成员,在项目实施进程中,也主动配合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对徽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11年千年古村南溪南将被“新安江延伸段开发工程”整村推倒时,课题组到南溪南实地调研,写出了《城镇化中千年古村的尴尬》调研报告送市领导。调研报告对南溪南徽州文化丰厚遗存作了全面调研,指出在中心城区保留这一文化古村的意义,提出原地保护古村古民居及环境的建议,市领导研究权衡后,接受了建议,重新修改了开发工程规划,将南溪南纳入了“百村千幢”保护范围。课题组对徽州区芭塘明代永乐时建的胡氏古祠堂“六房厅”被异地拆迁厄运的调研报告也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正是由于政府和民间社会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形成共识,凝成合力,黄山市徽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留住“乡愁“方面,成绩有目共睹,积累了不少有前瞻性的宝贵经验。

在创新模式中着意保护。通过对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等徽州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积累资金实现对这些遗产的科学保护,这只是城镇化进程中徽州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模式。这些年黄山市立足守住这些文化遗产“筋、骨、肉”,承传其“精、气、神”,还进行了多种保护实验。徽州古村落、古民居文化底蕴深厚,徽派建筑特色突出,极有历史价值,但是随着现代人对飞速发展现代生活的追求,古村落、古民居有的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化需求,如果将古村落、古民居作现代化改造又极易丢失其原始风貌。为解决现代化和原生态保护的矛盾,宏村、西递、西溪南等传统古村落,都为原住民另辟新村址,建立了现代设施完备的徽派新村,年青人、村民可迁入新村,古民居可转让,外地人可认领、认租、认购古民居。目前,各地社会人士对徽州古民居已认购保护三百多处,认领五十多幢,认租一百多幢。1994年意大利友人侯德宁在歙县许村用4.8万元买下了破旧的刘金明古宅,花了18.8万元对这幢徽州古民居进行了全面维修,使之避免了烂朽塌倒的命运。外国人马克在徽州买了一幢老房子,在原地修缮时,特别注意不改变原样,重视原汁原味的风貌保护。台湾的洪丽芳女士购下宏村“一品更楼”古宅之后,认真维修了三年。在歙县西溪南,一位“杜老师”购下“悠然居”古民居后,不仅努力按原来格局进行维修,而且还特意请来老房子的原主人,讲老房子的那些事,尽力留住老房子的历史记忆,续接徽州古民居的文脉、文魂。一位“周先生”在宏村租下一幢徽州古民居,十五年使用权,在按需要修理时,特别请原房主到场出主意,尽量尊重古民居的原始风貌,努力守住那一份脆弱的“乡愁”。在屯溪老街一条深巷里,青年创业者叶迂民购下了破烂将倒的一幢老宅,投入千万元整修打理,成为有11间舒适客房的“徽舍”,专供来屯溪老街体验徽州文化民间生活风俗的游客栖息,在利用中保护了这幢古民居。为更好地实现在文化旅游中科学保护徽州古村落,黄山市积极学习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2008年始,安徽省旅游集团与法国佛郎什孔泰大区合作,在徽州区唐模古村实施中法家庭旅馆式国际乡村旅游项目,借鉴法国家庭旅馆旅游模式,充分利用徽州古民居促进文化旅游,在利用中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唐模汪应川故居、七天井等徽州古民居以家庭旅馆的形式,向来唐模体验徽州乡村文化的游客开放经营,成功实现古民居“功能转换”,古民居得到很好保护,又促进了徽州文化旅游发展,推进了中法文化交流。

对于丰富的徽州文化“非遗”活态文化,这些年在保护模式探索中,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整个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域内,对徽州三雕(徽州砖雕、徽州木雕、徽州石雕)的生产性保护,产业发展较快,岩寺朱伟兄弟的“竹艺轩”已成为徽州竹雕传统技艺产业开发性保护的代表。“抬汪公”等徽州民俗、“徽州民歌” 等徽州民间文艺的复活和保护,徽剧艺术的传承,都有新的举措。六十多家徽州文化专题博物馆的建立,把丰富多彩的徽州“非遗”文化做了收藏和精彩的展示。绩溪宅坦村建立的徽州宗祠文化专题博物馆,用最丰富的宗祠文化遗存实物,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徽州宗族文化的历史实态。

中国的乡村,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之根,那些乡村的方言、风俗生活习惯,思想理念、宗教信仰、宗族宗法、习尚娱乐、建筑风貌、中医中药、文物古迹、衣着服饰等,还有那些悠久而生动的乡村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承续。乡村文明,浓浓“乡愁”,是宝贵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徽州地域历尽劫难幸存的大量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等是徽州文化的主要物态载体,在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保护徽州文化的这些遗产就是承传中华文脉、丰沛中华文魂。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和建设,意义深远。

文脉承续   任重道远

由于传统的“城镇化”思维,脱离实际一心建“国际大都市”,大拆大建,“建设性”破坏蔓延,城市建设割弃文脉,消失个性;乡村“城镇化”则照搬城市模式,简单套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乡村田园特色,导致古村落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文脉断裂。在前些年“城镇化”大潮中的这些问题,作为徽州文化主体地域的黄山市也曾经历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建“现代化国际旅游城”,提出“五年再造一个新黄山(市)”在“旧城改造”和房地产的狂热中,虽有十九个政协委员的联名反对和市民的强烈质疑,屯溪中心城区有千年历史的黎阳老街和柏树老街,仍在“除旧布新”中被房地产商作了彻底“改造”,屯溪古城依山傍水“断肠春色似扬州”的徽州风韵,变成了洋楼高耸、水泥火柴盒密布的没有个性的“新城”,让许多外地的“老徽州”心疼得流泪。功利型和政绩型的“新农村”建设浪潮一来,在有的村镇,一窝蜂地挖掉有几百年历史的村街石板路,浇上水泥,在村口建卖票房,停车场,搞城里公园式的草坪,整齐划一地栽上花木,甚至用铁架撑起塑料绿叶,徽州古村落水口那种天然特色被毁弃了。有的则在村前围砌一堵马头墙,内里仍是破烂不堪,垃圾围村,无法观看。

随着新型城镇化理念的逐渐影响,随着人们对徽州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新型城镇化要依据本地自然历史文化特色,体现地域差别异性,形态多样性,不搞千城一面,逐步形成共识,“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成了人们保护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的追求目标。黄山市徽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以目前的“十六古”保护为标志,开始有了新的推进。

在这次专题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徽州古村落、古民居一类徽州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是:

“异地拆建”后遗问题多。休宁万安古城岩是最早的新安治所,有名的“汪王故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迹丰富。而目下香港老板搬迁的几十幢徽州古民居组成的新徽州村落,虽然古民居本身经过认真修复,得到了保护,但如何与“古城岩”原始文脉、文魂融通,还是个问题。古城岩从休宁各地搬来的几座牌坊,文物价值很高,但有三座被切成整齐划一的“断头牌坊”,没能修旧如旧。屯溪区“黎阳故邸”是异地拆建的徽州古民居、古祠堂建筑群。拆迁公司的程老板一腔热情,花费巨资,把这些徽州古建在这里集中保护,花了许多功夫。由于缺少徽州文化的专业指导,徽州古建安排组构比较杂乱、随意,从隆阜戴震故居边购来的“戴氏古井”修复后按在一个“大夫第”门前,断了这个古井的历史记忆。从祁门新安移来的古祠堂,经过牌匾、挂轴构件的杂乱拼搭、已失去该祠堂的原有文脉。黎阳率水码头的石拱门在这里变成了住宅通道,十八罗汉石像散坐山坡,元宝石雕被闲置桥边,古建斗拱构件倒栽在路边……,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角度看,故邸的“文化陈列”有些欠缺。在黟县新建古村落“秀里村”,胡老板将多年从徽州各地收集的古民居、古祠堂等集中重建,成为一个供影视摄制、文化旅游的“影视基地”,在保护这些徽州文化遗产上花了大力气。他曾跟着《菊豆》电影,参与将黟县南屏叶氏宗祠“序秩堂”享堂改造成浆染水池。在秀里,他又将从黟县赤岭搬来的一个宗族家庙,别出心裁地将内部变成了一个欧式游泳池,从徽州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徽州古祠堂的文脉没了。

“建设性”破坏断脉失魂。新农村建设在徽州之域本应该特别注意徽州乡村特点,守护传统徽州古村落依山就势顺适自然的徽州风貌。而有的村镇却机械搬用城市公园式,搞整齐划一化,有的新建农民新村,一排排密密的高层楼房现代化了,但小桥流水没了,村庄水口没了,少了徽州村落的韵味,淡了乡村情怀,抹去了乡村历史记忆,割裂了传统文化。有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徽州腹地推山填水,砍树毁绿,堵河道,大建“御园”、“皇邸”、欧式洋楼别墅,以“纳尼亚”之类洋名导引着徽州“城镇化”的歧路,就像多年以前在徽州田园风光秀美的腹地大建“最大化工中心”一样荒唐。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是要完整保留徽州之域(包括婺源和绩溪在内)的徽州文化物质和“非遗”活态遗产存在的原生环境空间,在这块限制区内,连水和空气都要格外用力保护,岂能让这种断脉失魂的“建设”粗暴推行?

根据目前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现况,我们郑重提出以下建言:

一、“徽州”必须复名。在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必需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遗产,有地域才有地域文化,徽州文化主要凭“徽州”地域而存在,没有“徽州”,哪有徽州文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用了近千百年历史的“徽州”地名不仅是区划名称,而且是最具地理历史文化蕴含的文化遗产、标志符号。北师大民俗学家萧放教授再次呼吁:地名关联着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是不能轻易改动的。徽州之名被个别人主观意志粗暴改弃已25年,这种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蛮横,一直遭到各方面持续不断的强烈反对,早就应该为徽州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复名。安徽就是由安庆、徽州首字而得名,“徽州”之名改掉了,“安徽”之名没有了出处,成了“安黄”,是历史笑话。“徽”者,美好也,舍“美好”如敝屣,谈何保护地域文化遗产?尽早恢复“徽州”之名,尽快结束“黄山”地名的混乱局面,已是当务之急。

二、要用好“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牌子。完整保护徽州文化生态空间,是国家对徽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战略性顶层设计,这一“文化特区”类型的建设是徽州之域在城镇化背景下守护众多的密集的徽州传统古村落“乡愁”的最重要系统工程,要强化和普及文化生态保护意识,要努力向上争取“文化特区”建设的政策,要立足徽州文化遗产可持续的保护利用

三、在目前徽州之域的城镇化、现代化,特别需要遏止“建设性”破坏,遏止大拆大建,照搬城市一元文化模式,不顾徽州山区乡村特色,搞整齐划一化、城市公园化。徽州村街车辙深深的石板路,徽州村落水口阅尽沧桑的大樟树,徽州历史遗迹多多的古街巷……这是徽州文化“乡愁”的主要承载体。徽州传统古村落有中华农耕文明的根。

四、需要抢救性保护那些徽州文化生态代表性标志性的历史遗存,历史文物、历史记忆。象“徽州文化第一珍宝”徽州区上叶敕封威灵高庙、徽州文化标志性建筑“程朱阙里” 坊、歙县历史文化名城地位标志的“承流宣化”坊、歙县黄备的张氏大祠堂、徽州区芭塘明代六房厅宗祠等等。去年和今年,地处休宁、婺源交界的浙岭头九块古茶亭石碑和两块茶亭匾额先后被文物窃贼所盗,再次印证徽州被肢解的现实不利于徽州文化遗产的统一保护,也再一次警示我们加强对徽州文物遗存保护的紧迫性。多年来,徽州代表性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等被拆卖偷盗一直没有停止过,徽州精美三雕构件流失外卖严重,徽州契约文书大量散佚。应有进一步的切实有效举措,努力将重要徽州文化遗产留在徽州之域。

五、对于徽州传统古村落在城镇化、现代化、土地置换中的整村推倒,对徽州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一类徽州古建筑的“异地搬建”保护,必须慎之又慎,“异地保护”弊大于利,不符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宗旨,不利于传统古村落的留住“乡愁”。

六、加强徽州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保护管理机制,在一些徽州文化产业项目和“异地保护”点,徽州文化研究专家和建筑维修专业人才饥渴性奇缺,许多徽州传统手工技艺需要大量年青接班人,徽州文化“非遗”教育已成为紧迫的战略工程。黄山市作为徽州文化主体地区,徽州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最重,却至今没有一个市级文物局机构,极不利于徽州文化文物的管理和保护。

另外,探索和建立多种保护机制,特别是重视乡村民间村民保护委员会之类民间保护力量对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加强引导监管,逐步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及时解决保护探索中的一些政策性难题着力提升全民保护意识,这些,都需要政府和民间形成合力,才能在城镇化背景下,有效保护徽州文化文脉、文魂,守住“乡愁”,让徽州文化在我省的文化大省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徽州文化报料:0559-888-8888   徽州文化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城市化,徽州文化,生态传承,保护,复名

相关推荐

评论(0)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