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化黄山 重识中国名片

2023-03-01 15:34 来源:方利山

雄踞于华东皖南丘陵,横亘歙、太、黟、休四县之间的黄山,其154平方公里的精华主体,竟集奇绝秀美的山色风光于一身,让世人叹为观止,先后获得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桂冠,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名片。充分了解和认知黄山这一人类瑰宝形神绝佳的表里,特别是充分认识文化黄山的丰厚内涵,把握文化黄山的真谛、内质,为人类守护好这独一无二的珍贵文化和自然遗产,对黄山新世纪的走向世界,让它为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人民进一步带来福祉,都有深远的意义。

震旦国中第一奇山

      黄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古名黟山。《汉书.地理志》称之为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亦称黝山,说是黝县居山之阳。这座地处地球东经118°1´、北纬30°1´的奇山, 得大自然亿万年变动不居的天工造化,奇峰莫可数计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怪石、奇松、云海、温泉、雪霁、佛光令人叫绝,它的自然风光,竟把泰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衡岳的烟云、匡庐的飞瀑、雁荡的怪石、峨嵋的清凉等等诸多名山的特色集于一身。难怪遍览天下名山大川的大地理学家、旅行家,明代的徐霞客,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和四十六年(1618)兴致勃勃两次游历黄山之后 ,也发出了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1)的由衷赞叹。

      黄山之美,不仅仅美在其自然生态,而且也美在其文化蕴含。首先,在黄山的得名上,千百年来美丽的传说和丰富的胜迹就构成了中华黄帝文化的一个部分,引人探幽寻奇,让人回味无穷。据北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祥苻寺主持行明和尚所撰《黄山图经》记载,在《周书异记》之《神仙传》中就有关于轩辕黄帝与黄山关系的描述。传说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受胎息于容成子,吐纳而谷神不死。从浮丘翁那里得到灵丹,于是就想超溟勃,游蓬莱,寻找适合炼丹修身之胜地,他对浮丘翁说:愿抠衣躬持修炼。浮丘公不但对炼丹修道很有体会,而且对天下名山大川也多有了解。他告诉轩辕黄帝:择贤而师,学必精奥;栖隐胜地,业则易成。炼金为丹,必假于山水,山秀水正,其药乃灵。浮丘公向黄帝推荐:江南黟山,据得其中,云凝碧汉,气冠群山,神仙止焉。地无荤辛,境绝腥腐,古本灵药,三冬不凋,名花异果,四季皆有。山高木茂,可为炭以成药,迸泉直泻,状如飞布。下有灵泉,香美清温,冬夏无变。”“若能斋心洁己,沐浴其中,饮之灌肠,万病皆愈!轩辕黄帝听说江南竟有这么一个好地方,于是命驾江南,与容成子、浮丘公同游此山2)。传说轩辕黄帝和大臣容成子、浮丘公来到黟山之后,烧炭炼丹,经八个甲子炼成丹药,黄帝呑下七粒之后,身轻体爽,下温泉沐浴后白发变黑,时天降白龙,三人于是骑龙升天而去。附会这些神奇的神话传说,在奇峰插天、云遮雾绕、变幻无穷的黟山仙境,千百年来还留下了许多让人不可思议、鬼斧神工、惟妙惟肖的黄帝炼丹遗址、遗迹:被称为黄山三十六大峰之首的炼丹峰,据说就是浮丘公为黄帝炼丹的地方,此峰石室内丹灶尚存,峰前还有晒药台。峰下还有炼丹台,台可容千人。古人为之诗曰:一声天上玉箫来,三十六峰花尽开;向夕轩辕招饮酒,骑鸾更过紫阳台。在炼丹峰下还有洗药溪,据传黄帝炼丹时常来这里洗药,古人也有诗咏之:红泉声里独徘徊,帝子当年采药来;怪道余香今犹在,四时芝术有花开。天都峰边青鸾峰下有采药源,传说黄帝常至此采药。而桃花峰下的桃花源、桃花溪,传说桃花皆轩辕黄帝亲手所栽,古人有诗赞曰:桃花五色四时开,片片香随涧水来;况是轩辕曾手植,紫云深处有楼台

     在叠障峰下有白龙潭,传说当年黄帝曾在此潭取水炼丹,感动了白龙从天而降,背黄帝升天仙去,因此得名。古人有诗曰:黟山开叠障,万仞金芙蓉;帝子丹成去,青天驾白龙。传说在轩辕峰,黄帝常在峰下紫芝源采紫芝,因此至今这里还有紫芝生长。其峰顶仙石座,据传是黄帝的坐处。在石门峰畔,相传有轩辕和浮丘下围棋的棋石峰,传闻棋石在中峰,曾有樵夫得一逢;自后世人无处觅,云溪花洞几重重。在芙蓉峰下的白马源南溪有马蹄石,石上马蹄迹二三十个,深者一尺,浅者二三寸,相传是黄帝骑马游玩时所遗。古人有诗曰:寂寂淡无云,芙蓉插天碧;洞口瑶花开,谁是采芝客?千古留孤趾,石上马行迹。在石床峰顶,至今有一石床如玉琢成,传说此石床是轩辕黄帝和容成、浮丘憩息之所。还有在白龙桥上首,至今还遗存有药铫药勺丹井等遗迹,另外,莲花峰下容成拜轩辕,浮丘、容成、仙都、望仙等等奇峰,传说都和黄帝有关。

      美丽的神话传说和众多的仙境奇景交相辉映,亦真亦幻。加上唐代统治者信奉道教,为了纪念轩辕黄帝,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下令改黟山名为黄山。黄山的这一得名,意义深远。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轩辕黄帝是和炎帝并称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之首。史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3)。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以龙为图腾的国家,其君主为少典氏,是古代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第77帝,农历二月初二生黄帝于轩辕之丘。黄帝在姬水生长成人,在有熊建国,是当时各部落联盟的领袖,黄帝时代,中华文明在精神、政治、物质、军事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狮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得其志(4)。在黄帝的统领之下,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簘管,定五音十三律,合于今日;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黄帝与歧伯研论病理,作《内经》之书;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采首山之铜以造货币;还有舟车、弓矢、房屋之发明。正因为黄帝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百姓可以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人们把黄帝这一历史时段看作是华夏文明的兆始和发端,把黄帝炎帝称之为华夏人文初祖

     好炼丹修身,求得道成仙,是古代许多帝王的宿愿。史籍记载,轩辕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又登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索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后又到缙云堂修炼,采首山之铜,在荆山下铸九鼎。神话传说之一是其鼎刚铸成,就有一条长须飘垂的龙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跨龙飞升,几个小臣急抓龙须想一同升天,龙须断,坠地而化为龙须草。一般都说黄帝卒葬陕西桥山(今黄陵县),故民间有谚:拜祖到新郑,祭祖到黄陵。但就是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五帝本纪》里,也认为黄帝陵只是黄帝的衣冠冢。由于年代久远,黄帝究竟最后在哪里仙逝升天,至今仍是一个谜。黄帝在黄山炼丹得道升仙作为民间神话传说之一种,虽不无离奇怪诞,但却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学术界有人提出:黄山很有可能就是轩辕黄帝晚年栖居最后仙逝的地方。此一猜想决不是空穴来风。当然这还需要科学论证。但不管怎么说,黄山的黄帝传说和大量相关神化遗迹,黄山的得名,这都是中华黄帝文化的一部分,它加重了黄山文化蕴含的历史厚度和历史份量。黄山的黄帝传说和大量相关神化遗迹,与黄山绝美的自然生态交相辉映,使这张世人公认的中国名片更加精彩靓丽。它也是新世纪黄山旅游国际化的又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当然,关于黄帝在黄山修道成仙的传说,仅有《周书异记》、《神仙补阙传》等道家典籍有记载;关于唐天宝六年黟山改黄山的说法,新旧唐书等正史也未见记载。元以来有的学者就曾质疑这是伪撰附会之辞。元代赵汸依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黄山隤然中居,可能因坤道土德天玄而地黄,因以为名,对黄山之得名另有一说;明代吴度义则考辨说是汉代《列仙传》中就有陵阳子明上黄山之语,可能汉代就有黄山之名,并非唐玄宗时所改。这是黄山之得名的又一说。我们认为,作为学术探究,众说纷纭,以史实为依据,能搞清真相当然最好,但民间传说,作为一种口传文化,自有其历史价值、开发利用价值和文学意义在,可以并行不悖。我们看到,黄山的黄帝文化,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古徽州百姓的民俗意识和民间活动之中。黄山脚下的太平仙源、甘棠地区,很早在民间就有一种太平滚车的民间祭祀活动,对这种民间祭祀活动的由来,其中一种说法就是因为轩辕黄帝发明舟车,人们为了纪念轩辕黄帝而有了滚车这一民俗活动(另一说是为纪念唐代的张巡、许远)。在古徽州各县,农历二月初二轩辕黄帝诞辰日,民间俗称龙抬头,有各种地域特色的纪念活动,歙县南乡一些北方移徙来此的族姓,至今民间都要在二月二煎蚕窝,是为纪念嫘祖养蚕以丝制衣,期盼蚕业旺盛的古老民俗。

      黄山作为震旦国中第一奇山,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蕴含,除上述黄帝文化和中华远古文明同源共生之外,千百年来,随着唐宋游屐广,逐渐名传四海,首先是南朝东国僧,唐代诗僧岛云,明代普门和尚等佛教人士在黄山建寺广传佛教文化;唐代李白以来,许多文人学士也纷纷游历黄山,留下了许多咏赞黄山的优美诗篇和传世妙文。黄山的黄帝文化、佛道文化和名家诗文,以及遍及黄山各处景点的碑石题刻、古迹遗址,组成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黄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这些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历史文化,使黄山这一中国名片形神表里美仑美奂,其绝美的自然生态和多彩的文化生态使黄山当之无愧地成为享誉中外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中国名片魅力无穷

      由于黄山的绝美自然风光冠盖群山,最为直观,长期以来,在一些人心目中形成了一个错觉,以为黄山仅仅是自然风光文化黄山的文化形象反而被忽略了。时至今日,无论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研究层面,还是从旅游开发层面,或者游客关注层面,文化黄山的形象、黄山文化的开发利用,都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近些年,虽然也有《黄山摩岩石刻》等一批发掘研究文化黄山的著作、出版物面世,但从黄山双遗产的保护和21世纪黄山的走向世界的要求来看,黄山文化的发掘、研究、开发利用,仍然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对于黄山文化,还有人认为黄山与徽州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地理特点和文化内涵,黄山和徽州文化是没有关系的两回事,这种看法有误。

      在历史上,徽之黄山首先为世人所知的三十六大名峰,就有二十八座知名的黄山峰悉属徽郡境内”(6),所以历来黄山白岳就成为徽州的代名词。至于黄山文化,其实就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文化由于历史上中原大移民的社会背景、中原儒学文化的深刻影响,它实质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特定时段在徽州的厚实积淀,徽州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明清时期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这种与中华中原文化同源共生的特点,黄山的黄帝文化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佐证。至于黄山的开山史和人文活动,则更是与徽州文化的兴盛和繁荣不可分割。黄山的开发活动基本上是徽州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有的甚至是徽州文化的瑰丽篇章。

      名山入世,僧道先行。自南朝东国僧入居黄山后,唐代诗僧岛云首登天都绝顶,明代普门和尚始创黄山法海禅院,开始了黄山的初步开发。黄山的佛道文化始终和徽州人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元代歙县僧人吴万竹建仙都庵于黄山;明代歙县道士玄阳结茅于黄山朱砂峰下步云亭;婺源僧汪行泽居云谷禅院;无易居掷钵禅院,休宁僧人果然创香山庵;歙县僧人文奇入山,歙县僧人蘖庵、吴山入山;清代歙县僧人渐江入山,往来于云谷、慈光二寺之间,以黄山为师为友,创徽州文化的著名艺术流派新安画派,为海阳四家之一。

      除僧道之外,许多关涉徽州的历史人物都对黄山的开发、黄山文化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他们的业绩,在黄山这一秀美的生态空间为徽州文化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唐大历(766-779)年间,歙州刺史薛邕即命人在黄山汤泉建设庐舍,设立浴池,供人沐浴疗病,是为利用黄山温泉之始。唐大历四年至六年(850-852)歙州刺史李敬方还在温泉立碑作记,并建白龙堂。南宋歙县槐塘人(右丞相兼枢密史)程元凤偕弟入黄山,据传在黄山掷钵源读书,黄山丞相源之地名即由此而来。宋咸淳四年(1268)歙县向杲人(编校国史院官员)吴龙翰,在和友人游黄山后,写下了《黄山游记》的诗篇,这是现存最早的一篇黄山游记。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42-1610)歙县岩镇人(南京户部右侍郎、赠工部尚书)方弘静和友人组织天都社。黄山十六子同登天都,吟诗作文。这是黄山文学史上第一个民间文学团体,也是徽州文化的一段文人佳话。明代歙县岩镇人潘之恒(1556-1621),则是一位痴情的黄山迷。他居黄山四十多年,一生沉酣黄海莽浪中与黄山烟霞协趣,是当时海内来黄山游者的名导。他热心支持普门和尚开发黄山,并对黄山的地形特点、历史沿革、掌故史迹,都深有探究,见解独到。他用了近十年时间,专心编修《黄海》一书,卷帙浩繁,内容丰富,供世人博古,穷理,反经,解惑,既是明代唯一存世的黄山志书,也是一份重要的徽州文献。明代歙县人(兵部左侍郎、戏曲家)汪道昆辞官后隐于黄山,著有《九龙潭》、《游谼中记》等黄山诗文游记。明代大画家休宁人丁云鹏,则绘有《黄山总图》,还大力协助普门和尚建慈光寺。明代歙县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许国,年青时曾读书于黄山祥符寺,著有《天都峰》、《朱砂洞》、《白龙潭》等诗篇。清代歙县人民族志士江天一曾隐于黄山,作《代黄山致远方士大夫》等诗篇,由于他常独坐始信峰,所以至今在始信峰上,仍存有寒江子独坐的著名人文景点。黄山这一类人文景点还有不少,都同时是徽州文化的重要遗迹。清代岩镇人闵麒嗣,于康熙八年(1679)编撰《黄山志定本》七卷、另首一卷,这是存世的黄山志中最为完备的名山志,它已经成为徽州文化中重要的黄山文献。清代歙县潜口人汪士鋐,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和吴嵩等撰修《黄山志续集》八卷,大学者黄宗羲等为之作序,它详录清初黄山诗文,其中叙画家渐江尤详,成为研究渐江新安画派的徽州文化重要文献。清代歙县人黄身先于康熙三十年(1691)编辑《黄山志略》。歙县茆田人程弘志则从顺治到康熙用了二十年时间辑成了《黄山志》五十卷,对徽州文化中的黄山这一块人文情况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记述。清代歙县籍名臣洪亮吉,三游黄山后作《黄山白岳集》。清末歙县唐模人著名徽州文化研究学者许承尧在游黄山后也写下了《黄山纪游诗》八十一首。大画家歙县潭渡人黄宾虹作为当时黄山建设委员会的委员之一,更是以黄山山中人自署,为世人奉献了《黄山松涛十二图》等大批名作。其弟子歙县西溪人汪采白则以黄山为创作大舞台,绘一千多幅黄山图,出版了《黄山卧游集》,将新安画派发扬光大。歙县人姚文采,曾任黄山管理局筹备处副主任、管理局副局长、局长。直接参与了黄山的开发管理。以上这些丰富的黄山人文开发活动和徽州文化诸多文献的产生,告诉人们黄山的人文内涵和徽州人文内涵,差不多就是一而二、二而一,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大戏曲家汤显祖有一句诗,他称徽州为黄白,可见明代以来人们就是把黄(黄山)、白(白岳)作为徽州的代名词的,黄山、白岳和徽州,本身就是一个融合的整体,黄山是徽州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生态空间。明嘉靖间大文学家、明后七子盟主王世贞,当年带领三吴两浙各擅一技的文士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地来徽州游黄山,徽州出面主持接待的就是黄山主人汪道昆,他以徽州各称其伎的文士与之对垒,从容应对这一挑战性的文化之旅,使客人大称赏而去。这既是黄山开发史上的一件文化盛事,更是徽州文化史上的一次徽州技艺大比拼、大展示,这是一段徽州文化的佳话。当然,紧邻黄山之北的不少太平先贤,也为黄山的开发作出过贡献。

      在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之下,今年元月,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成立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这一实验区的地理范围,既明确了婺源、绩溪等徽州古县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块,也明确规定,黄山属于徽州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的空间,这就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明确了文化黄山、黄山文化内涵和徽州文化的同质性。我们要把文化黄山人文内涵的保护、发掘、研究、推介作为徽州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的一个有机部分来进行通盘考虑和运作。我们应该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努力做好黄山风景区内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遗产的发掘整理保护工作。让黄山这张中国名片更有文化内涵,更显魅力风采。着力保护好黄山文化生态,也就是保护好徽州文化生态。我们要积极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的运作。把文化黄山的光彩形象推向世界,保护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兑现对人类的庄严承诺,让黄山在新世纪给人民带来更多的愉悦和福祉。

20083月于徽州黄山  发于菲元新浪博客

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文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注释:

1 闵麟嗣.黄山志定本[Z].清康熙刊本

2 周书异记[M].神仙传

3 (4)司马迁.史记[M].五帝本纪

(5)     山海经[M]

(6)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清刊本


徽州文化报料:0559-888-8888   徽州文化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文化黄山,黄山文化,世界文化遗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

相关推荐

评论(0)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